时间:2016-12-09 来源:《彩墨中国》 作者:《彩墨中国》
尚荣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秘书长
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研究员
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儒学学会理事
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秘书长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参加国内外雕塑展览多次并获得奖项,部分作品被国家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陈列。雕塑作品《母爱——呵护》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提名奖”,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参与组织2014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展、法国泰勒基金“中国在巴黎”艺术大展,作品《母爱系列》《高僧系列》于巴黎法国大皇宫、法国九区政府展出并被法国巴黎美爵基金会永久收藏。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国内雕塑展览十余次,参与策划并完成执行了“2015江苏雕塑月”“2016江苏雕塑月”系类展。
初见尚荣,是在南京一个阳光和煦冬日的上午,在他所任教的南京大学校园内。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是由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家吴为山先生于1998年创建的。雕塑的教学科研机构,在一所综合性高校里的众多办公场所中,显得有些别具一格。其所在的田家炳楼,门外草坪上矗立着神态各异的人物塑像,步入所谓的办公室,其实更像一个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塑像中既有完工的成品,也有还待继续打磨雕琢的半成品,作品摆放错落有致,给简朴的房屋平添了热烈的艺术氛围。
你看到尚荣时,会感受到一名标准的大学教师的形象,温和的目光透过眼镜的镜片望向你。他温文尔雅,学养深厚,待人接物,和煦如春风,侃侃而谈时,往往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派文气顿生。
但是你很难想象,他除了是一名大学教师之外,还有一个艺术家的身份,雕塑、 书法、绘画,他涉及的艺术门类非常广泛,也在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如果说,治学需要下苦功,那在治学的同时还要兼顾艺术创作,这气力花的,就会更加的浓烈。
潜心塑像 不求形似求传神
尚荣自己坦言,自己走上雕塑创作这条路,和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的关系很大。众所周知,吴为山教授作为蜚声国际的著名雕塑家,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他将中国文化精神融入了自身的雕塑创作之中,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近五百件中国文化名人系列雕塑,更是被季羡林先生等大师们誉为“时代造像”。吴为山教授的雕塑创作方向是写意雕塑研究,对于尚荣的雕塑创作影响深远。除此之外,尚荣也曾跟随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古典大师司徒安研习雕塑并担任创作助手。可以说,正是在以上诸位雕塑名师的指导下,尚荣的雕塑创作水平才能有今日之面貌。
受教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先生
与司徒安先生一起并担任雕塑助手
半路出家 孜孜不倦研究佛学
如果说做雕塑,展现了尚荣的艺术思考。那么佛学研究,主要体现的是尚荣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北京大学朗润园家中请益
尚荣自幼学习书法绘画,本科则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的是油画专业,按照一般的轨迹,他或许应成为一名油画家,但是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从南师到南大,一直读到了博士,研究方向是常人难以思量的哲学,而且是中国哲学,并且在此期间,他对佛学研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攻读博士的地方,是全国知名的佛学重镇——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更是国内的佛学泰斗、著名佛学家、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教授。所以他笑言,对于佛学,他算是半路出家。但是这个半路出家的佛学研究者,不经意间也研究了十几年,汉传佛教书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禅宗、宋明理学等都是他的研究方向。在全国知名媒体和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评论、报道六十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近二十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可以算是著作等身了。这对于佛学的研究,对于他的艺术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流淌着的禅意,活泼泼地,生机一片。
星云大师题写“尚贤荣华”以赠,并勉励赠语道:“崇尚贤能,荣耀中华”
彩墨中国专访
彩墨中国:在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您觉得哪位老师对您的影响最大?
尚荣:如果说影响最深最大的,应该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吴为山教授!从习画之始,就是吴为山先生引我入门,本科学的是美术教育和西画,但那时已经深受吴为山先生雕塑艺术影响。后来吴先生从南京师范大学至南京大学任教,开创雕塑艺术研究所并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带宗教艺术硕士,由此,导致我的人生转向,矢志报考南大并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跟随吴为山教授学习,让我的雕塑入了门,当然,也就受到吴为山教授的学养和艺术风格的薰习,这些为我后来的雕塑创作,夯实了基础。同时,我很感恩熊秉明先生和司徒安先生,他们对我的雕塑创作指点了很多,让我受益匪浅。
《巨然》(青铜、钢板腐蚀) 尚荣作于2016年,该作品入选“南京首批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工程”并永久陈列于南京金陵美术馆
彩墨中国:您是从事雕塑创作的,像我们平时看到的蜡像馆,比如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那也是一种塑像,那么您觉得蜡像和雕塑有什么不同?
尚荣:雕塑和蜡像,塑造的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形象。我做雕塑,受吴为山先生的影响,也主要关注一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杜莎夫人蜡像馆里所陈列的则是当代的各行各业的名人,有演员、体育明星,当然也有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我觉得蜡像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主要追求的是外观的像,如果外观做的不像,你们去参观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去合影了吧?因为都认不出来这是哪位名人。但是,因为只追求像,也就没有超越像的神。而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以及吴为山先生雕塑教学这一脉,追求的其实是“神”。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因为追求的是超越像的神,所以像就自然蕴含其中了。我记得吴为山教授曾经做过费孝通先生的塑像,在创作的时候,费孝通先生就对吴为山教授说,我的塑像不一定要象,但一定要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气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主要就是追求“神”。
《母爱——呵护》(汉白玉),该作品入选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荣获“提名奖”,现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母爱——怀抱》小稿(青铜),该作品入选“2014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并于法国大皇宫展出,被巴黎美爵基金会永久收藏
《孕育》(汉白玉),该作品入选“生态 人文”2015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并永久成列于长白山
彩墨中国:看您一直在研究佛学?您觉得您作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和那些信众相比,是不是对于宗教的看法更为的客观?
尚荣:研究佛学,并不一定需要信佛。信仰佛教和研究佛教者,都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金字塔,研究者相对于信众来讲,是少数,可以说是塔尖,信众是金字塔的基础,两者不一样,信众不一定要研究佛教哲学思想,通过信仰就可以获得他们寻求的精神寄托,而学术研究可以从理论上推进佛教文化,是否信仰就显得不是必须的了,这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信仰,但不要迷信,所谓迷信就是是不知道什么就信。可以这么说吧,研究佛学的人,并不“迷信”。
《如是我闻——写经僧》(青铜、钢板腐蚀) 尚荣作于2016年 该作品入选“丝路新语——东西部雕塑家联展”(青岛)
《说法图(一)》(青铜),该作品入选“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放大作品永久陈列于苏州金鸡湖畔李公堤
《说法图(二)》(青铜),该作品入选2014“中国在巴黎”艺术大展并于巴黎九区政府展出
彩墨中国:我们都知道您的导师吴为山教授首创了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他提出了写意雕塑的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对中国传统雕塑做了系统性的总结,也对中国雕塑当下创作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那能不能请您举例说说,写意雕塑大概是怎么创作的?
尚荣:“写意”的概念并非书画绘画所独有,早在魏晋时期,中国哲学中就有“言意之辩”,只不过后来为书画所借鉴运用,而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与“写意”的相遇,源自于吴为山先生所倡的“写意雕塑”。写意强调的是一种审美精神,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雕塑手法。这一点是我近几年来在南京大学对《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进行教学的思考和体悟。手法可以是写实写意、具象抽象,但是“写意”的创作思维模式是艺术家需要追求和培养的,这一点还要依托于文化的积淀和蕴蓄。借此机会我再谈谈对吴为山先生历史文化人物雕塑的认识吧。我们大家都知道,吴先生的雕塑代表作有《孔子》。你们都知道,孔子生活的年代,和我们现在相距遥远。有关于他的存世的画像,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创作的。因为不是同一时代,所以难免会和本人有所不同。吴为山教授在创作孔子塑像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采用画像作为参考,而是借鉴了中国近现代的研究孔子的大家们的形象,如冯友兰、匡亚明等先生,康有为说:“夫纸寿不过千年”,既然目前遗存的的孔子形象并不可凭,那么可以在孔子思想的研究和继承者们的身上找到文化的基因和印迹,这就是一种道统和谱系,是一种遥接和传承,正是在此基础上,吴先生创作出了当代人们心中认可的孔子形像。吴为山先生曾经说过,他认为这些研究孔子的专家,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身上已经具备了孔子的一些气质和品格,从他们身上,就能映射出孔子的神。这个,也就回到了我前面所说的神似,回到了我们之前说讨论的历史文化名人塑像的课题。
《禅意系列》 尚荣作于2016年 70×70
《罗汉系列1》尚荣作于2016年 32.5×32.5cm
《观心图》尚荣作于2016年 70.5x69.5
《蕉语图》尚荣作于2016年 70.5x69.5
《香石图》尚荣作于2016年 70.5x69.5
《心经 罗汉》尚荣作于2015年 66cm-66cm
上一篇:《我的外公陈大羽》韩宁宁
下一篇:贴近纯朴的生活——油画家王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