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绘制赝品的绝顶高手

时间:2014-12-21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作者:刘继兴 

摘要: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来形容张大千,再贴切不过了。张大千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国画大师,被推崇为中国画“五百年来第一人”、“画坛皇帝”。可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巨匠,竟是仿摹名作、绘制赝品的高手。


张大千作品

  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来形容张大千,再贴切不过了。张大千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国画大师,被推崇为中国画“五百年来第一人”、“画坛皇帝”。可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巨匠,竟是仿摹名作、绘制赝品的高手。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家,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誉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步入画坛之初,张大千还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便苦下工夫摹仿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作品。他仿石涛画的赝品其神韵、表现手法、构图特点,惟妙惟肖,与真迹毫无二致,活脱脱“石涛复生”。他的“山寨版”石涛画,不知使多少著名的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上当。

  1925年冬,画家陈半丁宴请张大千等好友,旨在炫耀自己收藏的石涛精品册页。席间,陈半丁将装裱精致的石涛册页放在案上,扉页上有日本名鉴定家内藤虎题“金陵胜景”四字,众人赏罢啧啧称奇。哪知张大千趋前,略瞥一眼便说:“这个画册,是我三年前画的!”满座皆惊。陈半丁一脸不悦,诘问“有何凭证?”大千如数家珍,将册页内容、题跋和印章一一说出,宾客翻开册页比照,果不虚言。陈半丁尴尬之极,餐会也不欢而散。多年后大千渐感年轻时过于孟浪,说:“那时我太年轻,在那种场合下,是不应对陈先生说破的。”

  黄宾虹和罗振玉是张大千的老师曾农髯、李梅庵的好朋友。黄宾虹和罗振玉两位先生收藏石涛的画最丰富,是当时公认的鉴赏石涛的权威。张大千曾向黄宾虹求借他收藏的一幅石涛精品,被 黄先生拒绝了。张大千不服气,仿摹了石涛一幅手卷,放在老师曾农髯那里。正巧,那天黄宾虹去看曾农髯,无意之间在曾的画案上发现这幅仿石涛画,以为是真迹,鉴赏之余,爱不释手,说他要收购这幅画。曾农髯便让张大千去黄宾虹家,让他们直接去谈。张大千到了黄家,见黄宾虹要收购他的假石涛画,心中不免暗暗得意。他心想:用假画骗他的钱于心不忍,也不屑为,还是换他的画吧。于是说:我岂敢要先生的钱。这样好了,我拿这幅画换我上次要借的那幅石涛画吧!黄宾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立即把那幅画拿了出来。就这样,张大千拿自己的假画换了鉴赏专家黄宾虹的真石涛画。

  罗振玉也曾上过张大千的当。罗振玉是著名鉴赏家,张大千知用山水大幅难骗过罗振玉,便仿制了几幅石涛的炕头小画。画好了后通过朋友,故意转了几个弯,在似乎不经意中让罗振玉看到了这几幅画。罗振玉果然上当,并出高价收购了这几幅“假石涛”。

  成名之前的张大千,除了浙江、梅清及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外的那些画派,他无所不能仿,无不可以乱真,令鉴赏家们伤透了脑筋,丢尽了面子。但对于张大千来说,模仿不是最终目的,他要画自己的画,师古而不泥古。他不拘于石涛,而进一步上溯唐、宋、元、明,纵横百家,恣意临摹,取唐人的气势,宋人的法度,元、明的意境,,终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画坛皇帝”。

  名满天下之后,旅居海外的张大千还造过一些假画,因为尽管当时他的画价很高,但还是和唐宋古画无法相比。他就又伪造了一些唐宋画作,如北宋李公麟的人物、南朝张僧繇的罗汉等。由于海外的博物馆中藏有大量中国唐宋时期的绘画,张大千得以饱读之,故此时所造的假画比在国内时作的更加老到成熟。再加上他早年在日本学习过染织,对国外新的颜色材料很熟,用这些新材料来做旧,使他的假画更逼真。

  张大千很怪异,他对自己造伪画的历史并不隐瞒,自嘲地说自己是个用纸用笔的骗子。如今,在国内和海外不少文物收藏机构中,都收藏有张大千模仿徐渭、石涛、八大、石溪等历代名家的假画。有的已被鉴定确认是张大千所为,有的至今还未被认识。有一次,美国某著名美术博物馆开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中国画家石涛作品特别展,并邀请了世界上许多资深名人,当然,其中也邀请了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到场后,在秘书的陪同下,在展厅匆匆地转了一圈便出来了,随即对秘书莞尔一笑,说:“这些画中有1/3是我早年的仿作,嘿嘿……”

  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亦不逊色。现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张大千在学习与仿摹石涛等古代名家作品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他曾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祖国大地之东西南北中,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所写的“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之句,是他游学华夏临摹自然生涯的真实写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馆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馆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