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2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朱希帆,字浠,画室名桂馥堂。1977年出生于浦江一书画世家,幼承家学,随父主攻山水画。现为职业画家。
挚友希帆,70后人。其貌修长儒雅,性情温润,淳朴讷言。虽然我虚长几岁,但我还是很欣赏他的那份从容与淡定。有事无事,总喜欢到他的桂馥堂去,一则看看他挂在墙上的新作,二则感受一下他画室的闲适整洁的氛围,每次从他那里回来,面对自己一片狼藉的画室书房,总是搔首踯蹰,感喟一番,然后下决心整改……每每又不了了之,奈何?奈何!
希帆为人随和,这种性格使他轻而易举的获得好人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给他的性格做一个概括,或者该说找一个比喻的载体,这可不容易啊!
直到有一次,在浙江博物馆观摩唐宋元画展时,我蓦然发现希帆绝对像元人山水画中那一抹淡淡的遥岑。
画为心声,希帆为人有古意,其画也是古意盎然。他幼承家学,从学书入手,随父主攻山水,遍览通临历代大家名迹。对各家各派表现风格、笔墨技巧、布局构思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中。这一身童子功,那出手时的一番好身手,在同辈画人中罕有其匹。
中国画讲究笔墨,而起支撑作用的,则是一#FormatStrongID_1# 线#FormatStrongID_2# 的技艺,这既是技术活,也是学养性情的体现。希帆作画时,潇洒飞扬,用笔正侧使转,逆来顺往,尽系纯正的好笔性。那些令人纠结的问题:比如学画一定要从西画入手吗?造型跟笔墨如何统一?中国画画意是什么?笔墨语言如何积累?....这些问题对他似乎并不构成困难。这实际上印证了古人世代相传的习画的不二法门:从临摹入手,遍习传统图式语言,然后师法造化,打通心源,希帆正是在这条正道上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尤其近年来。希帆注重写生和游历,寻微访幽,默识心记,丘壑在胸,涉笔成趣。他近期画的《山村小景》《马岭》《北郭清溪一带流》《秋江图》等作品,用笔系纯正的古法,法度森严,朴厚茂密,而在构图。用色上,又汲取了近现代大家黎雄才、陆俨少、李可染等人的创造性技法,从而显得生活气息浓郁,而又气格不凡。
当代社会充斥了太多的所谓崇尚古人崇尚传统的画作,但往往是貌合神离、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今天画家的心境没有向古人靠拢,无法达到那种超脱的程度。看山忘远近,希帆天生是个散淡的人,淡泊名利,不急于收获,这让我也看到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本真。他完全有信心有理由朝着自己今天的艺术轨迹一路行吟。
桂馥堂希帆兄,心细内敛,沉稳少言,简淡高古,学富而才雄,识高而气慨,有民国风范。与余相识十数年,庄雅从容之态如旧。好交游,喜爬山涉水,独览烟霞,每遇新奇或有益可学之处,必与友人共享之。因而学友众多,互为真诚,浦阳画士无人不晓,皆愿与之相往来。
常言人以境殊,画以人殊,希帆兄承家学,工山水,笔墨坚实,苦心孤诣,於当下烦燥之世尤为可贵。其山水机趣横生,韵逸致远,构思奇绝,境界精胜,秀润而不失苍茫雄浑,使观者怡然忘倦。
习画之法贵在传承,一为师友授教,二为家学影响。杜少陵《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薪火相传永不枯竭,以此补自身之学养,立自我之精神。希帆兄之先大父清逸居士、大父清逸子,皆为婺州书画名士,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专。父祖侃先生,治学严谨,话无虚言,痴迷笔墨至废寝忘食,名噪浙中,人皆敬之。对希帆要求甚严,时时耳提面命,冷拨热点,余亦从其父受益良多,更毋论兄。
艺道漫漫,其修远兮,然以希帆兄之学高功深,身名俱泰之时指日可期。
朱希林,男,1970年生于浙江浦江,祖上四代画师延续自今。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家风影响。近几年,工作之余,遂操画笔,犹喜焦墨作画,亦常乐此不疲,以修心养性。
未曾谋面,却与希林老弟神交已久,皆因与其淡墨山水结缘。
朱希林,浙江金华人。从晚朝至今,他的曾祖、祖父、父亲、兄弟四代画家。他师承家学,自幼耳濡目染,喜欢山水入画,深受家传古风影响,再加上江南的云山湖水孕育了这里氤氲的人文氛围,他乐于表现小山、小水,喜欢在小幅中体验山水的细腻韵致和委婉曲致。
画为心声。第一次见到希林老弟的山水画,是两年前的事情了。细品希林老弟的山水画,便能窥见他的温和的秉性与细腻的画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委婉洒脱,气象万千。他善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意识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他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尤其在那些变幻多端的墨色水气中,勾画出的山川、老树、苍松、怪石、飞瀑、流水、山花、茂林等,特别的细腻,有情致,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寄情山水,人品为高。一幅作品的好坏优劣,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笔墨之间,更为重要的是,要看笔墨之外的功夫。希林胸中有山水,不断在山水中领悟人生,领悟自我天道,以寻求精神的最高境界。他笔下的山水景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了他对自然生命的热爱,拥抱生活的激情,体现出了他揣摹生活的才识和视角,体现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独特心态和情怀。
在希林看来,他对山水画的追求,是一种最为本真的内在的喜好。于他而言,绘画并不单单是内在修为问题,而是内心的表现,精神性的表现。山水画不仅仅是视觉语言,更多的是内在心象的一种体现。我们从他的山水里,能够品味出江南山水的灵动及在四季轮回与朝暮变迁中的不同意境,更融入了画家或淡雅或豪放或苍茫的人文情怀。他的山水画,既秀润清丽之风,又蕴含着古朴大气;在清秀委婉之中,蕴含着无穷意境。
希林用心作画,每一幅画里都有他内心的诉求与表达。他化笔墨为情趣,化景物为情趣,化构图为情趣,使画面呈现出有情趣的美感。细细品味希林的山水画,我们能感受到清新自然、旷远深厚的意境,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盈出,墨色湿润。位置严整,意境高远,意味隽永。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笔意挺秀,点染清妍。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相协调,心凝神释的一种超然洒脱的境界。
从艺之路,但求本心。希林在用笔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际,倾吐内心中无限的天地爱恋和优雅韵致。他在写意的山水画里,恣意挥洒,泰然从容,宛若脱俗的仙君。他用那颗纯艺的心,诠释着艺术的情怀和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创作出更多行云流水的灵动画作。
衷心祝愿希林老弟今后的从艺之路走的更宽、更远。
希琳的“焦墨山水”
在今年同学会中与希琳谈起叫他出本“焦墨山水”画册,希琳讲要我写几句,我只好“老鼠生水牛”凑上几个字。
朱希琳生长在一个四代皆画家的家庭里,希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每天坚持画他的“焦墨山水”,希琳的焦墨山水画,用纯焦墨而不借助水的渗透作用作画。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焦点恐怕还是在"焦"字上。焦浓重淡轻,焦为"五墨"之首,是最黑的,但因为到了含水的极低限,它在宣纸上不再能洇开,也不再能分出层次,不再能通过水痕断开笔迹,所以,在纸、水、墨的相互作用中,水所起的神奇作用消失了,变成了纸、笔、墨的关系,笔的神奇作用成为关键,提、按、敏、擦,完全靠线条和点子的变化传神写意。由于没有了"浓重谈轻"的墨色层次,没有了颜色,远近关系、虚实关系、对比关系的处理,就少了许多方便的手段,弄不好,就变成了用毛笔画的速写和素描。克服这些局限,达到水墨画所具有的丰富而微妙的表现能力,使焦墨画能在中国画系统中斐然成章,真正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闲时希琳亦作青绿山水,品调高逸,气势宏伟,筆筆入纸,实仍我学习之榜样。
甲午金秋浦阳石栋識於沪上丽水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