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真我”——对话刘赦

时间:2015-04-29   来源:同曦艺术网    作者:王政 

摘要:走进南师,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地,朝气蓬勃的学子纷纷即刻映入眼帘,顿时让都市的喧嚣、交通的拥堵、工作的繁忙顷刻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宛如走进了一座大花园中。此次前来拜访刘赦院长,让我们有幸更加近距离欣赏到他的最新创作。也由此开始了这次愉快的访谈。


刘赦作品《丹麦小镇》

  走进南师,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地,朝气蓬勃的学子纷纷即刻映入眼帘,顿时让都市的喧嚣、交通的拥堵、工作的繁忙顷刻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宛如走进了一座大花园中。此次前来拜访刘赦院长,让我们有幸更加近距离欣赏到他的最新创作。也由此开始了这次愉快的访谈。

  彩墨中国:在当下这个处处追求创新的时代,请问您对创新是如何理解的?

  刘赦:创新的定位跟传统是有关联的,到底什么是创新?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艺术家思考。我认为传统是有生命力的,是可延续、发展。比如,唐宋元明清的艺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传统,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创新。纵观艺术的发展过程,它是无法脱离时代的印记。

  我们这代艺术家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在学习和探究艺术的真谛的过程中,我们对西方的哲学、美学、西方艺术史以及观念史都有一个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另外,我们这代人还有个优势,就是对传统的研究和梳理也相对比较完善。所以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让我们感受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宽度和广度。所以,我们这代艺术家是在中国历代艺术家中风格最为多样,表现题材最为广泛的一代艺术家。

  彩墨中国:“创新立足传统”在您的绘画中是如何实践的?

  刘赦:创新不是一个表面的形式,形式也只是表面的载体,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高与低不取决这个。如今有些艺术家从西方的艺术形式里剽窃一点,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水墨技法去表现,认为这就是创新,其实这是荒唐的。中国文化里有一个字是我非常喜欢的,“融”,融合的融,我觉得所有从事绘画艺术的人都需要在这个字上下功夫。现在有很多艺术家只注重笔墨功夫,忽视了绘画整体的视觉效果,这是我认为中国画存在最大的问题。我最近表现的题材就是眼睛看到的,身边随处可见,但一般不被人重视或者会忽略掉的东西,这些东西透露着生命的内在美感。

  彩墨中国:您最近两次的画展都是纯水墨的作品,为何采用水墨这种表现形式?

  刘赦:过去,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做了很多的色彩系列,随着个人观念的变迁,我发现水墨就够了。在传统绘画中“墨分五色”,现在在我的理解中,墨本身就是有颜色的,这种颜色是感情的颜色。在“六法”中有“随类赋彩”,我的理解是“随意赋彩”,这个“意”是心中的“意”,墨的表现过程中让观者也能感觉到色彩的生命力,这个是作品整体气息与格调的问题。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画水墨,水墨已经能够完全被国人和西方所接受,也是我们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彩墨中国:您是如何看待您这代艺术家以及自身的历史使命感?

  刘赦:我人生最幸福的五年是我在上大学的五年。第一,这满足了我对艺术的渴望,它能解决我的“饥饿感”;第二,那时候高校的学术氛围比现在要浓厚的多,因为所有的同学考进来都是希望成为艺术家的。我们这代艺术家是幸福的,在我们需要深造的时候,恢复了高考;在学习艺术、研究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对传统艺术史、观念史进行了系统的研学;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哲学、艺术、文学也融入进来,让我们对西方艺术史、观念史有了更完整的理解。

  至于所谓的历史使命就是做“真实的自我”,只有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社会你才能承担在相对的责任。作为院长,我尽最大的能力把学科做好;作为教师我尽最大的能力把学生教好;作为画家,我尽最大的勇气探求心中的艺术。这三点就是我的责任。

  彩墨中国:有人将你定位成“新文人”画家,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评价的?

  刘赦:首先我从来没有承认过。“新文人”这个概念是在80年代初提出的,新和旧就是我刚才说的传统和创新的问题。去年在北京做展览时,研讨会上有很多理论家提出我创造了“刘家样”,这是极高的评价,也是我的追求。年初在国家画院做展览时,又有很多名家说“刘赦试图颠覆传统中国山水画”,我听到之后觉得又是一种鼓舞,这并不是要颠覆传统文化,而是尊重“真我”。

  中国人喜欢把各个东西归类,尤其到了清朝,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比如苏州的吴门画派、扬州的扬州八怪、南京的金陵画派等等,我最崇拜的一位大家就是米家山水(米芾),虽然他的传世作品不多,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极具时代性与视觉冲击力。

  彩墨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艺术领域,您对当下的艺术市场是如何看待的?

  刘赦:真正的艺术是增值的,因为它不可再造,能够传世的艺术一定是能经得起时代去检验、立得住的,而不是简单的市场价格问题。一件艺术作品出来,跟艺术家对它的责任是有关联的。梳理中国美术史,哪一位艺术家一生能留下两、三千张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极少的。现在有的画家,人到中年就有几千上万张作品,那不是真正的作品,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西方有很健全的体制,就是批评家制度。梳理西方美术馆、艺术馆史,就会发现西方有着很健全的批评家制度。而我们国内有些理论家极不严肃,给你润格费,一篇吹捧文章很快出来。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做到规范非常难,但是这两年我觉得市场趋于理性,如果真正艺术家的艺术会增值,那么就会有很多东西被淘汰、淡出市场。

  彩墨中国:同曦艺术馆开馆大展即将开幕,您对同曦艺术产业有何建议和期望?

  刘赦:进军艺术市场领域,一定要有学术和艺术的根基。同曦艺术应该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引导者,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市场秩序规范的奠基者。如果将重点放在这个位置,我相信同曦一定是全国最好的。多吸纳一些好的艺术家成为同曦集团的品牌。在艺术市场这个行业,眼光决定一切,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学术性才能走得更加久远。


艺术家简介:


  刘赦1960年生于湖北麻城。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中国艺术展”(美国)、“首届山水画大展”等各类大展,并多次获奖。1993年应邀赴香港举办“刘赦画展”。多幅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刘赦画集》,著有《近代名画》、《中国历代国宝精品100例赏析》、《中国画教学大图典》、《铅笔风景速写》等,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馆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馆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