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需要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香港卫视”专访壁画艺术家安建达
时间:2014-12-2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安建达
记者:安老师,您在90年代便开始探索环境铜雕壁画艺术,当时在国内发展的状况是不是还并不成熟?
安建达:准确地说,如今的国内文化艺术环境的营造也是在前行的路途中。不过,90年代,更是不被理解和采纳。我所从事的事儿,是环境中的铜雕壁画,既然是在环境中,与城市和建筑必然息息相关。90年代正是国内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形容为大兴土木也不为过,建筑的蓬勃,铜雕壁画为什么反而不被理解呢?我思索过,我也是那个时期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发现,那个时候,是高档的建筑材料的兴盛时期,是楼堂馆所兴起,是富丽堂皇兴起,用两个字可以大致概括,就是“奢靡”。可是,“奢靡”并不是文化艺术的代名词,甚至,某些意义上与文化艺术格格不入。所以呢,代表文化的浮雕壁画或者类似的概念,不会映入决策者的眼帘,因此被忽略就很容易理解了。
记者:知道安老师有很多至理名言,今天也简单摘录一句分享给大家,安老师说过,“壁画艺术的春天”还未到来,请您具体和我们聊聊?
安建达:80年代,业内人士就提出,壁画艺术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就我的理解,是改革开放初期,欣欣向荣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对于希望的一种憧憬。我所说的“壁画艺术的春天还未到来”,是我的理解。第一,我们的创作队伍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大多是兼职者,包括院校的各类未必从事这个行业的教师们,包括本来从事园林和建筑装饰行业的设计师们,但是,专注于此的创作者少之又少。一个事情,没有强大的一支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那么做出的作品必然鱼龙混杂的,这是任何行业都合适的规律;第二,大众对于环境壁画并不了解,一方面,是环境中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太少,大众不可能凭空了解,另外,从事此专业的从业者,没有积极倡导和普及。从这两个因素看,春天肯定是没有到来,起码,与很多的有着优秀环境艺术的国家相比,我们落后很多。
记者:落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安建达:我们去任何的国家,任何的城市,不是去看对方奢侈的建筑,更不是去看我们已经拥有的奢靡,我们是去领略不同的文化,领略不同的艺术,当然,可以在博物馆看,可以在小圈子里看,但是,初到之时,一定是在大众的公共场所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城市,能够被看的,随处可见的,是什么呢?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不仅仅是看经济的旺盛,人们多么有钱,酒喝得多么火热,奢侈品多么抢手,夜总会多么繁荣,座驾多么高档,而是看这个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艺术环境也是代表之一。如今在倡导文化大国,美丽中国,这是很切实际的,很犀利的,不过,任重道远。
记者:我们知道安老师除了对环境铜雕壁画的热爱之外,您对文学也一直保持着热忱之心,看到您年初写了一篇诗歌《冬天的地铁》,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感触吗?
安建达:我本身喜欢文学,过去还自认为是文学青年呢,可是觉得文学这个事儿,不适合我去做。可是呢,我觉得,可以爱好。我一直认为,任何的艺术,都不能每天扎在里面,广义地说,做什么事儿,都不能整天埋在里面,必然钻牛角尖,没有扩散的思维,不会有好的建树。触类旁通,“工夫在诗外”,是正理。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文学艺术仅仅用文字的排列组合,就能够使得人头脑中产生不同的画面感,多看多写,是培养自己想象力的法宝。当然了,戏剧、音乐等等,异曲同工。我一直认为啊,我们不是缺乏努力,不缺乏模仿能力,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讲到构建美丽中国的概念了,需要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者:我们知道,安老师的作品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了,硕果累累,可是关于艺术创作的方式,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众多的抄袭和模仿或者复制,会不会给您带来苦恼呢?
安建达:这个不可避免,任何的行业都不可避免,所以不必特别忧虑,在相关法规并不是特别严谨的情形下,更是习以为常。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做认证或者公正,也可以从创作的时间先后认定模仿的先后,这都是技术手段。我认为,其实真正的艺术,不怕模仿,因为,第一,艺术创造的时候,融入的是精髓,模仿的是表层,永远达不到原作的精神层次;另外,我们也是在不断进步和不断创造的,如果要模仿,其实永远是跟在我们的后面,这不必忧虑,因为无法超越,所以不必忧虑。
记者:近期安老师忙于什么创作?
安建达:除了大部分时间继续环境艺术铜雕壁画的创作之外,我自己要做的事儿有两个,第一就是做“寻梦民间”的铜雕创作,这从2004年就开始了,将采风中的民间艺术的精粹,抽离出来,植入自己铜雕创作中,假以时日,达到一定的数量,会集中做展览吧,为民间艺术的弘扬做点事儿。第二个,就是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将环境中的壁画艺术概念写出最通俗的文字,与大众交流,做普及的事儿。这两件事情,可能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但是,我很喜欢做,很快乐。
(节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艺术分类其实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