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中爆发的现代艺术——陈敬忠用情感雕刻的人间百态
时间:2015-01-1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陈敬忠是我们采访对象中最年轻的,刚满三十岁,1996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是惠安雕刻艺术群体中极少见的有“科班”履历的人。他生在一个雕刻世家,其父陈木林根雕技艺出神入化,作品《苏武牧羊》、《女娲补天》曾是惠安木雕一个时代的标志。
按说,受这种家庭艺术熏陶的人,传承是很自然的选择,但陈敬忠却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在校他是攻读中国画专业,平面绘画的造诣已相当不错,他改弦易辙搞起雕塑,当然与儿时的耳濡目染有关。但中国画意境的追求激发了他对传统雕刻的深层思考,也激了他的创作冲动。
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大赛的参赛作品《交融》,是他创新理念的一次尝试,技法虽仍是传统风格,但立意已大相径庭。比肩而立身穿西方锦袍、手持文明杖和圣诞礼盒的老寿星与身披中式长衫、手执画轴和金元宝的圣诞老人,其外在形象的置换虽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但深层内核却于沉静中呐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对程式化形象稍作改变,就拓出一片让人联想的空间。
在其后的创作中,陈敬忠似乎走得更远了,他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于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现代作品的实验,它既不同于传统艺术,又有别于西方艺术。如果说,这就是中国气派的现代雕塑,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已露出一点令人振奋的端睨。在创作中他很注重感情的变化、渲泄和调度,他说,抽象雕塑的创作更能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而情感的不断变化便使得作品不可能雷同或重复了。常常是,完成一件满意之作后,自己会有一种“灵魂出窍”的虚脱与快感。
中国画的大写意常有足够的空白,留给人们以想象去填补,陈敬忠在创作时同样显示出这种奇巧。作品《平静的海》在传达“渔女”对海的祈祷时,以极稳定的整体造型来突出内在的涌动与外在的平静构成的心理主题,其表面肌理宛如流动的大海波线起伏,却最终归宿于整体的稳定,把情感之海与自然之海都凝固于平静之中。作品《面对》、《情感空间》、《空虚》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演绎出中国画写意的情感色彩。
关注社会、人生和生命,是陈敬忠创作的情感因素。频繁发生的矿难,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神经,在这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他创作了木雕《矿工》,利用材质经火烧处理产生裂纹的自然效果,去表现生命分离与破碎,以传达作品对其生存状态及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样,其《人间百态》系列雕塑,以人们熟悉的弥勒佛为载体,把人世间喜怒哀乐的形态作了夸张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历程的关注,并给人们传达一种理性感悟的信息。作者通过作品,在特定环境里完成了情感交流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艺术感染力存在的根本。
在2004年第三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大赛中获二等奖的《高山上的一片湖》,是他为数不多的石雕作品之一。作品通过情侣熟睡的姿态,传达人们都曾有过的极微妙的情感体验,在瞬间调动观众对传统、现实、未来男女情感及生命依存的思考。工艺上运用了负空间的下凹表现形式,又以水填平表面之形来展示作品的最终状态,强化了画面的内涵和寓意,于沉静中渲染了一种中国画悠远的山水意境。他在作品阐述中这样写道:“‘幽静之地,永恒之情’,是躁动不安的现代人至极的向往,正如作品中安祥入睡的水中情侣,陶醉在爱的天地,宛如沐浴在高山之巅的天池。正是这爱的感受让我得以在方与圆,凹与凸诸形的对比、呼应、交错中得到心的呈现。”因为作品留出了太多理解与想象的空间,才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们在它面前会驻足长久。
陈敬忠的造型语言很年轻,且饱蘸情感的色彩,又在中国画的意境中寻找到突破,一点点构架自己现代艺术的殿堂。有如此的创新,我们就该向他祝贺!
上一篇:陈敬忠“写意”贺岁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