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齐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43

个人信息

应天齐
  • 作品:4
  • 资讯:6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49年

籍贯:安徽省

擅长:国画 油画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任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学历:未知

应天齐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加分

时间:2014-12-08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李荣坤

  再次见到著名当代艺术家应天齐是两年后,在亚洲艺术中心的展厅里,他正紧锣密鼓的布置“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展的展场,简单寒暄之后,艺术家继续忙碌在展厅里指挥着,坚定而纯粹的眼神里掩盖不住他对艺术的自信。

  应天齐以“世纪遗痕”系列作品为主题受邀参加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2年8月29日至11月25日在威尼斯大运河畔“本博宫”举行。记者在“归来展”开幕的前一天采访了应天齐,我们将以关键词的形式叩开艺术之门,带您畅游应天齐以建筑作为载体的当代艺术之旅。

  关键词一 力量

  “作品中的力量是内敛的,不张扬,又是厚重的,它凝聚了人类历史长河里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能量。”应天齐的作品中似乎蕴含着无限能量,传达给观者的就是无尽的“力量”,“力量”来源于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这种信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和文化的积累,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切入和了解。正像应天齐本人,他不张扬,只关注艺术本身的东西,有力量赋予的锋芒,却不外露。老子曾有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艺术家崇尚老子对文化和人生的理解。

  应天齐选择的题材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遗存,如作品《砖魂》就是清代的建筑材料——残留的破砖,压成粉末再重新塑造而成,作品不止是体量大,那是用清代建筑的遗存可以说是用几百年古建筑的“骨灰”制作而成,所以其传达出来的内涵极为丰富。旁边配有录像,完整地记录了应天齐亲自去拆迁地寻找被废弃了的古砖,运回深圳,用工业用轧路机压成砖粉,并复制成巨砖的过程,这是一个行为+装置的作品。在威尼斯做展览时,很多外国人对作品肃然起敬,甚至对着作品敬礼。

  关键词二 当代性

  “以西递村系列作品为例,传达的信息很当代。所以最后会以行为艺术‘卖地契’来告终。但我一开始是不自觉地将其作为‘当代艺术’来做的。”

  批评家易英在一篇文章中说, “应天齐的当代艺术探索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5年在安徽泾川县召开了一次全国油画工作会议,也被当时处于传统和保守的中国油画界戏称为“泾川起义”,这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意义尤为重要,那是一场令人兴奋的会议,它就是“85新潮”的前奏。而应天齐恰恰是负责会议的文字工作,他见证了会议上的各种争论,对他个人的艺术影响也很深远,奠定了应天齐艺术探索不断开拓的基础。

  应天齐说,会议中有个艺术家的观点对他影响很大,他说,“素描好比老虎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得了虎子就要赶紧跑。否则就被老虎吃掉……”可见当时对文艺创作的讨论已回归到艺术本体。中国当代艺术每次变革的节点,应天齐都很关注,他的艺术进程也是随着中国美术的进程向前推进,生长,繁茂,否则艺术家作品也难以走到现在的面貌。西递版画的8年创作又被业内称为“8年抗战”,在此期间应天齐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做了详细的研究,其实就是在做当代艺术的功课。

  关键词三 建筑

  “建筑在时代的变迁中和人一样,遭遇着很多相同的东西,导致建筑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这也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邀请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应天齐抓住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载体——建筑,无论是《西递村系列》还是《大剪纸》装置、亦或徽州之梦等作品,他用建筑遗存作为自己的创作载体,提出了当下的很多问题。

  应天齐认为,人类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有两大块:博物馆和生活。博物馆里的遗存都是“死”的,而生活中的遗存是鲜活的,如庞贝的废墟、西递村、古希腊帕布勒神庙等,作为一种传承和遗存,他们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他们与我们的社会现实同步前行,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建筑遗存的遭遇也是当下人和社会的一种写照,一面镜子,通过这些可以看到自我。“这些遗存可以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其在当代的遭遇更值得我关注。”应天齐说,“恰恰也是我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我通过建筑遗存切入生活,质疑当下,提出问题,这就好比研究当下的人会显得更有意思。”

  关键词四 平等

  “借助威尼斯双年展,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和进度是有必要的,世界的艺术平台也需要更丰富的色彩。”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荷兰全球事务基金会主席雷·内先生与应天齐有一段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探讨。雷·内先生说自己在西方是第三代的当代艺术家,而应天齐在中国是第一代的当代艺术家,这并没有问题,但重要的是看艺术家作品所承载的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家承载的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和当下社会的变迁的这一切都非常独特,是其他地区或国家无法比拟的。当代艺术是一个语言体系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使用这个语言体系时,对西方而言已经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平等的交流过程。雷内先生对应天齐的这次展览感到非常满意,他赞叹道:“展览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应该说加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