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齐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43

个人信息

应天齐
  • 作品:4
  • 资讯:6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49年

籍贯:安徽省

擅长:国画 油画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任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学历:未知

“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在亚洲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2014-12-08 来源: 作者:


“废墟之殇”开幕现场

  2013年4月27日,“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在北京亚洲艺术中心隆重拉开了帷幕。开幕当天,邓平祥、杨维民、杨卫、方振宁、贾方舟、吕胜中、马修、邱泽奇、沈军、王端廷、王林、徐天进、张葆伟、张国龙等批评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悉数到场,并与策展人、艺术家一起围绕“废墟文化”展开了一场学术研讨。就应天齐的创作方式、关注角度、艺术地位等,与会学者分别从建筑、考古、社会、艺术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抒己见,共同浇铸出一个思想的熔炉。批评家贾方舟先生谈到“现在中国很多的建筑,与其说是在建设,不如说是在破坏,在破坏文化,在破坏历史,在破坏我们心中最美好的那一点点东西。我们现在回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再找不到原来有的那些东西,应天齐正是把握到这样一个和当代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的这样一个主题,他一再的阐释”。批评家杨卫则注意到艺术家应天齐的身份转化:最初是版画家,而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应天齐作为当代艺术家对各种媒材、媒介的把握,将其开放浓缩在一个层次的变迁命题下,给了我们一种很大的张力。


废墟之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 研讨会

  该展览是继2012年艺术家应天齐以《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为主题,受邀参加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之后的完美回归,由著名策展人彭锋策划。除了参展威尼斯的《囚》、《砖魂》、《黑室之二》等作品外,艺术家还为此次归来展创作了全新“日记装置”及材料绘画作品,既延续又有别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呈现,是艺术家深度思考的结果。

  世纪之交,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拆迁已然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行为在改写了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与态度。因此对于城市废墟的关注也渐渐地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应天齐即是长期关注城市建筑与废墟文化的艺术家代表。从早期的西递村版画创作,徽州之梦系列,直至近年的世纪遗痕为主题的材料绘画、装置、行为等作品,应天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孜孜以求和社会责任感。

  《哭泣的墙》是应天齐2013年的材料绘画作品,作者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的纹理表达一种失去之殇,作品充满了悲剧性的苦涩味与凝重感。这种情感同样笼罩在其他作品中。大型装置《砖魂》如纪念碑一般矗立在展厅中央,其材料即是由拆迁地芜湖古城现场寻找到的废弃的古建残砖碾成粉末而成。而作品的缘起是艺术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一位老先生手里得到的一块古建残砖,据艺术家考证这是最后一块刻有“西递”字样的古砖。基于此,艺术家将其复制并放大,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作品。事实上这件作品可以看作是“西递节孝祠”的墓碑,一个真实墓地中的墓碑记录着死者的身份,这件作品中的“死者”也是一次浩劫的牺牲品,提醒着人们它曾经赖以存在的建筑就这样毁于一旦。艺术家通过创作不同的装置作品,表达了自己和这个多层环境的关系。《哭泣的墙》和《砖魂》的外框是“城”,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本人作为内核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再现的焦点,最终成为《日记装置》的表现内容。

  《日记装置》是艺术家亲自参与到芜湖古城改造项目的工作日记。策展人彭锋对此有着既诙谐又沉重的阐释“面对一地鸡毛的现实,艺术家的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芜湖古城,如今成了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试问还有什么比这种“人为废墟”的形成更让人痛心的呢。

  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废墟”承载了多重的意义,不仅是遭遇破坏的建筑物残留,也是一种文化的断层、记忆的破裂与时光的流转。毫无疑问,所有的建筑终究会化为“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但是正如北大考古学家徐天进在会上所指出的“不能因为它会成为废墟我们就不去拯救它”。艺术家通过不同类型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实验,对变化环境里的文化遗产、城市发展和个人存在等问题提出了质问,这也是艺术家想要通过展览引起大家思考的命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应天齐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