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得好反而卖的便宜
时间:2016-06-08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纪太年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艺术家(特别是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格外引人瞩目,媒体作为热点进行报道,市民也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市场表现的好坏也成为艺术家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如此重要,艺术家不敢随便轻视市场,私下里努力创作,不断提高水平,以求博得市场好感。但画得好有时反而卖得差,那些很一般甚至很平庸的作品却纷纷受到市场的青睐,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有些资深藏家也表示看不懂这种现象。
其实画得好和卖得好是两个概念、两条轨道。画得好不代表卖得好,当然卖得好也不代表画得好。画得好是学术标准,属于艺术学传授的内容,卖得好属于营销学范畴,是商学院教授的内容。虽然两者之间有交叉,但毕竟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画得好反而卖的便宜很正常。
哪些作品卖得贵、受市场欢迎?首要因素是影响力。包括公众关注度、圈内地位等等,所以张爱玲讲出名要早。只有名家作品才能卖出价格,只有大名家作品才能卖出高价格。齐白石尚未成名之初,曾经用作品换白菜,结果对方断然拒绝,原因是齐白石没名,作品没人要。倘若以今天齐白石之名望,一火车白菜也换不来当初那幅小画。毕加索出道之初,三十五幅作品卖了两千法郎。他欣喜若狂,以为天上掉下馅饼,自己遇到了傻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张晓刚把自己二十二幅作品卖给尤伦斯,也仅仅得到九千元。何家英最初一幅工笔画只卖了三十五块钱。回头望望这些价格,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当时的真实情况便是如此。这些名家大腕尚未成名时,只能卖青菜萝卜豆腐价,以今天他们所拥有的声望来衡量,上涨空间巨大。
受时代风格影响。艺术创作中强调时代性,每个时代有独特的风格和面貌,艺术市场也是如此,投资收藏的审美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民国年间,海派画家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三吴一冯”在艺术市场也是声名赫赫,一时间洛阳纸贵,一纸难求。黄宾虹、潘天寿那一路画风与流行的收藏投资风貌格格不入,因此处于下风,更有甚者如陆俨少,猴年马月也卖不出作品,自己只好租一块空地种中药材、种庄稼,养家糊口。目前而言,当代艺术家中间,工细类走红,大写意显得疲软。像喻继高、何家英、薛亮、冯大中、江宏伟、徐乐乐等人作品吸引人眼球,市场表现特殊。一些70、80后艺术家。如张见、姚媛、范海龙、祝铮鸣、杨宇、宋扬等,年纪轻轻却受到不少投资人关注,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作品工细,迎合了当下的审美情趣。
市场意识。艺术家对市场的意识是不同的,有的艺术家积极拥抱市场,与之互动相互配合,有的则回避唯恐躲之不及,还有一种对市场采取无所谓态度,若即若离。这三种态度不同,在市场上的反映也不同。凡是市场意识强烈的画家,不仅表现抢眼,创作上也取得巨大成绩,相得益彰。民国年间的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人,从来不回避艺术市场,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其中,不仅创造了惊人财富,其艺术水平也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那个时代佼佼者。莫奈、毕加索、雷诺阿这些艺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在世界艺术市场中间一直独占鳌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同时代人楷模。当代艺术家中间,史国良、范扬、何家英、贾又福、田黎明等合理看待市场,表现也十分抢眼,查看各大网站的相关数据,读者便会得出结论。
作品数量。物以稀为贵是市场学概念,空气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离开十分钟就会窒息而死,但空气不值钱,因为空气太多,艺术家作品的数量也是如此。再有名的艺术家,他的崇拜者、追随者总是有限的,不要幻想全世界都来崇拜你一个人。在有限的追随者中间尽可能满足对方的欲望,作品便不能太多。傅抱石的作品屡创天价,在艺术品市场上比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更为抢眼,原因便是作品数量有限,更加精益求精。据相关信息透露,他的作品存世量约两千多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南京博物院,艺术市场流通的傅抱石作品数量极为有限,因此价格扶摇直上。李可染也与其类似。齐白石的影响虽然比傅抱石大得多,寿命也比傅抱石长得多,但几万张的存世量让他在市场上的表现远远不如傅抱石。
(本文为《彩墨中国》专稿,不得转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为什么工细类作品受到投资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