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学者解答为什么人们喜欢去美术馆看原作

时间:2014-11-09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耿剑

摘要: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越来越方便的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艺术作品的图像,而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那么人们为什么还是喜欢到美术馆去看原作呢? 显然,人们将观看原作当做是一种个人的独特体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越来越方便的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艺术作品的图像,而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那么人们为什么还是喜欢到美术馆去看原作呢?

  显然,人们将观看原作当做是一种个人的独特体验。观看一幅复制的毕加索立体派代表作《格尔尼卡》显然和观看原作得到的视觉及感觉经验很不相同,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组由乔治·纽曼(GeorgeNewman)带领的耶鲁大学学者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写成了题为《艺术原作的真谛无法复制》的论文,并发表在了《认知科学》学刊上。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对于自我的延伸,充满了艺术家的灵魂与本质。”

  在艺术中真实性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又至关重要。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纽曼与同事丹尼尔·巴特尔(DanielBartels)以及罗珊娜·史密斯(RosannaSmith)证明了来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时的关键因素是艺术家的眼与手。

  这项研究中从网络上挑选了302个成年人,让他们观看一幅名为《黎明》的抽象绘画,并从很多个艺术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故事中阅读一篇,有人读到的故事是“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花了几个星期才将这幅画完成”,有的读到的故事是“艺术家指导着助手来为他完成作品。”

  然后研究者告诉这些人这幅作品因保存不当发霉后,收藏家请了另一位艺术家来重新临摹一幅《黎明》,最终原作被损毁只剩下了这幅临摹的作品。然后研究者问那些参加调查的人们,这幅临摹的作品还是不是《黎明》?纽曼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结果表明“参加调查的人们大多数都认为后来临摹的作品不再是原作”。很多观者都认为“这仅仅是一张复制品,而不是那幅艺术家灌输了心血与灵魂的原作。”

  纽曼同时强调,这些研究结果也关乎了人们对于原作价值的评价与思考。在研究论文中写到“一件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真谛也是观众十分看重的,好的作品能穿越时间,影响其他艺术作品。”所以当你在欣赏《蒙娜·丽莎》的时候,你不仅能看到达·芬奇的艺术技法,还能回溯到几个世纪之前与艺术家产生内心深处的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在机械复制时代过去之后的信息时代,我们依然喜欢到美术馆去观看原作的原因所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