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0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赵刚:青岛·青岛” 开幕现场
基于西海美术馆的空间特性,《青岛,青岛》首次以沙龙式陈列呈现,四幅画为一组,落入展厅空间,如同蒙太奇手法剪接的记忆拼图,更是记忆与此刻叠加的重影。每组形式并不局限于单一画法,展现了艺术家多变的绘画能力,也不服务于单一叙事,就像艺术家在开幕导览中提到的,“这只是无意间的组合,但它会给你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绪。其实拼贴就是讲一个故事,你可以自己想象他们之间逻辑的连续性。对我来说,当代绘画本身只是一种载体的表达,也可以是一个玩笑”。
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现场导览
透过这种拼贴组合,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社交媒体的照片墙、四宫格。在赵刚的自我陈述中提到他的创作与社交媒体的关联:
“两年前,我来到西海美术馆,被这座建筑打动,便申请在这儿做个展览。起初,我是计划再来画写生的。正在我筹划之时,我偶然在小红书上发现了青岛的图像。小红书上什么都有,我就借用了上面的一些图像,也许是“抄袭”了一些现成的素材。
“赵刚:青岛·青岛” 展览现场
小红书给我带来的是简单直接的情绪,我不用再思考了,也不用再感受了,所有历史、感情和过程瞬间变成了一种愚蠢的解读,一切哲学、文学也沦为缺乏智慧的直接呈现。我试着将自己的情绪画进去,最终,我还是克服了小红书对我情感的影响”。
可以说,赵刚此次的创作不仅进一步消解了社交媒体的切片特质,也是在现成图像的沼泽里,把自己的情绪和独特性打捞起来的结果。无论如何,社交媒体上无数的现成图像不会阻挡记忆的一次次干预,也终究无法凌驾于真正的创作之上。
“赵刚:青岛·青岛” 展览现场
七号厅展出了一件作品,是赵刚开幕前三天创作的,它看起来与背后的建筑空间形成互文关系,互文可以是相互映照,也可以是解构语法。赵刚对这件作品的解释是:“其实建筑师已经把他的艺术留下来了,这个展厅的每扇窗户都是一张画,对我来讲是某种“侵入”,我没办法征服它,只能调侃。所以我就画了这个空间的缩影,也算是开了个玩笑”。
“赵刚:青岛·青岛” 展览现场
戏谑、讽刺、侵入在此意味着艺术家的批判性思考,是他的“破局”之道,也是“绘画是一个玩笑”。而这都意味着赵刚对艺术和自己的反复斟酌,他不加修饰,但抵达本真。
“Don't go there 那地方太美,最好别去。”
顺游而至八号厅,此展厅的作品更为明显地与他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有关,“我自己最大的痛苦就是身份问题,当代艺术家的任务、使命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别人,所以当代艺术不是关于美与艺术,或者哲学,而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
“赵刚:青岛·青岛” 展览现场
在开幕式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子康提到了《青岛·青岛》与城市的关联:“艺术家1978年初次来到青岛就被打动,而后多年的国外生活,使他在思考上不断洄游青岛,因为青岛的城市发展飞速,文化上也存在一种中西方的混杂性,这与他的整个人生是相互关联的。40年后,他又回到这儿,再去思考青岛,这是艺术家对这座城市的迷恋;而他的创作对这座城市来说,即让人们看到了青岛的魅力,又让大家看到了青岛的未来。”
此次展览的主题《青岛·青岛》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四十年来,未曾改变。这既是艺术家对青岛的回应,也是他对1978年与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自我对话的解答。青岛与艺术家的交叉之处就在于他的际遇、身份历经变化,无法被准确定义,他在40年内数次重返,把自己丰富的生命历程与青岛的城市性格不断比对,终在40年后铸成一条洄游之路,以此寻找自己的坐标。
眼下看来,对于赵刚在青岛的思考、他的身份困惑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抛开外在的这一切迷雾,展览《青岛·青岛》给出了一个此刻的答案。
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