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预言是某种基于非凡能力的对于未来的预报,但它不可明言,往往通过象征性的、言简意赅的故事来喻示。“预言的寓言”就是这样一个在现行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挑战而未来又不可预测的纷扰世界里的图像谜语。在本次展览中,范勃试图营造一个中西众神对话的仪式化空间。然而,他的创作与空间建构并不是出于对神的超凡能力的膜拜,而是一种颠覆和消解。
“今天人们身处的现代生活,看似坚固实则脆弱,一个瞬间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流行疾病,就能让我们过往所依赖的经验、计划、理性,在顷刻间全部失效。”对于这个展览的意义,范勃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2020年以来,日常生活发生改变的继续发酵。那些曾经以为坚实而永恒的物质与价值存在,随时都可能被动摇,变得虚幻。范勃希望想找到一个符号能够凝结出人类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但又希望经由对它的改造,呈现出自己对陷于现代生活焦虑症候的反思。
从顾影自怜的蛇发女妖到披着小丑容装的下坠的斗士;从蜷缩在狭窄的边缘空间的“卑微”神像到亟需“疗愈”的诸神头像矩阵;从带着透彻心扉的哀婉气息的翻折巨翼到暧昧不明的隐退的“背影”,范勃带领我们走进有如“拱廊”的迂回空间,在多幕图景的切换中,将完整与残缺、勇武与无力、崇高与戏谑、彰显与遁形等冲突性因素予以无限链接。
范勃介绍,对于神像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美杜莎的倒影》《预言的寓言》《英雄》和《爱奥尼的褶皱》这些空间类型的作品,突出神像作为文化母题的典型性和流传度。美杜莎、波塞冬、胜利女神、天神顺风耳、赫拉克勒斯、安诺提乌斯、波尔塔塞的斗士和爱奥尼亚柱等这些艺术史中经久不衰的形象,具有较明确的识别特征和高浓度的文化意涵,也是范勃的创作基础;在《手稿的矩阵》《背影》《姿态》和《归途》等平面类型作品,范勃将从网络搜集而来的神像原型进行解构和重组,希望通过这种符号系统的消散提醒人们思索文明坍塌的根源。
展览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反观生命体自身脉动的心灵诗剧。
在那些“绘画笔记”形式的表达中,一系列由数据、分子式、语词和器官图像,打破了任一感知和体验世界的主导方式,呈现出重重叠叠、歧义纷飞的“灌木丛”式的语义世界。它们通过各种丈量和检测生命体“零件”的图像、语词以及物质性痕迹切入对当下世界的多重触感,与以神祇诸相的隐喻性表达一起形成关于不可计量的生命形态的不同追问。然而,这两部分的艺术实践与呈现又是密不可分的,人与神、身体的内与外,以及临时进驻的作品与制造当代传奇的美术馆空间,都高度交织在一起。整个空间由此变得人格化,观者似乎可以听到低徊的喘息、律动以及倦怠的声音,就像那挺拔的钢筋混泥土柱子上蜕下爱奥尼亚“外衣”的褶皱,彼此缠绕,而又互相抵牾。
范勃, 《背影》-21, 布面综合材料, 160 × 120 cm, 2024
范勃,《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7,纸本综合材料,41.5 × 27.2 cm,2019
“颠覆”、“远去”是展览的主基调,那一场场“退幕”到底是宣告过往时代的结束还是寓示新的时代的开启?艺术家借由萦绕在身体内外的感知探究以及跨越时空的“遥感”,试图瓦解而后再制造诸种幻象或魅象,带给观者某种精神的昭示与慰藉。
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范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
范勃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知觉是其作品的主线。他以各种切身的题材、媒介和文本探求人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置换。从探究一种时代精神开始,到重审视知觉能力的创作实验,范勃始终保持着敏锐与果敢,其作品发展经历了具象和观念化的漫长历程,始终力图表现不可见和不可触及的人类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