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二号坑时隔18年再发掘 或会出土彩俑

时间:2015-05-02    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 西安晚报

摘要:时隔18年之后,昨日上午11时许,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开始第二次正式发掘。本次发掘位置在二号坑东北角,面积为200㎡。

  时隔18年之后,昨日上午11时许,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开始第二次正式发掘。本次发掘位置在二号坑东北角,面积为200㎡。

  昨日,本次考古发掘领队朱思红接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这标志着经过国家批准,尘封多年的二号兵马俑坑将迎来第二次正式发掘。据了解,此次发掘工作预计持续到今年11月。

  此前完成的第一次发掘表明,二号坑是土木结构建筑,呈曲尺形,总面积约6000㎡。是一个面朝东的以战车、骑兵、弩兵、步兵混合编阵组成的大型军阵。在建筑形制、兵种阵容及陶俑的神态等方面较一、三号坑复杂得多。专家预测这里埋藏陶俑、陶马约1400余件、战车89乘、骑兵鞍马116匹,可为研究秦代军事制度、雕塑艺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告诉记者:“二号坑面积虽然没有一号坑大,但这是一个大型军阵陪葬坑,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这里一定还会出现更多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物。”

  1976年起试掘 摸清形制内涵

  1976年5月,秦俑考古队在一号兵马俑坑北侧一片树林里,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和陶俑残片,经进一步全面探测,最终确定它是又一座兵马俑陪葬坑,即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简称二号坑)。为进一步摸清二号坑的形制内涵,随后于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对二号坑进行了局部试掘。

  二号坑试掘历时一年多,试掘面积约1036平方米。通过试掘基本了解二号坑的形制、布局、构筑特点和基本内涵以及与一号坑的联系,确认了它的基本性质。试掘结果表明,二号坑也是一座地下巷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二号坑建筑的立体结构和营造方法也与一号坑相同,有地袱、立柱、枋木、棚木等基本木结构框架和细致处理的地基、地面、墙体、顶部等建筑要素。俑坑底部青砖墁铺,顶部棚木层之上覆青灰泥,青灰泥上再全面覆土。建筑空间内按设计放置好陶俑、陶马、车辆等全部随葬物,再将所有的门道用立木封堵,从而构成一座完整的地下封闭式军事营垒。

  试掘出土了224件陶俑、11乘战车、96匹陶马以及许多重要兵器,发现了大量珍贵遗迹。与一号坑内容相比,二号坑出土兵马俑种类大大增加,并且大多数兵马俑能区分其不同兵种属性。不同兵种按不同区域放置,共同组合成一个特征鲜明的曲形军阵,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军事内容。

  为什么隔18年再次发掘

  二号坑第一次正式发掘在1994年,1998年完成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为什么第二次正式发掘与第一次时隔18年呢?专家表示,这次发掘是在搜集、研究、核查二号坑相关资料尤其是试掘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比较详细的二号坑发掘保护规划和二号坑发掘资料实施管理细则,同时还制订了二号坑发掘中一系列相关制度。期间也组织专业队伍对二号坑周界做过进一步勘测。

  按照科学有效控制整个二号坑发掘资料的原则,发掘前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布方。二号坑共布20米×20米探方24个。

  根据这些探方中采集到的信息,集合这些年对一号坑、三号坑的发掘和保护中积累的经验,专家们认为发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有把握在这次的发掘中能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物。因此相隔18年才正式发掘是因为前期一直在为今天的工作做积累。

  时隔18年之后,昨日上午11时许,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开始第二次正式发掘。本次发掘位置在二号坑东北角,面积为200㎡。

  昨日,本次考古发掘领队朱思红接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这标志着经过国家批准,尘封多年的二号兵马俑坑将迎来第二次正式发掘。据了解,此次发掘工作预计持续到今年11月。

  此前完成的第一次发掘表明,二号坑是土木结构建筑,呈曲尺形,总面积约6000㎡。是一个面朝东的以战车、骑兵、弩兵、步兵混合编阵组成的大型军阵。在建筑形制、兵种阵容及陶俑的神态等方面较一、三号坑复杂得多。专家预测这里埋藏陶俑、陶马约1400余件、战车89乘、骑兵鞍马116匹,可为研究秦代军事制度、雕塑艺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告诉记者:“二号坑面积虽然没有一号坑大,但这是一个大型军阵陪葬坑,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这里一定还会出现更多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物。”

  1976年起试掘 摸清形制内涵

  1976年5月,秦俑考古队在一号兵马俑坑北侧一片树林里,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和陶俑残片,经进一步全面探测,最终确定它是又一座兵马俑陪葬坑,即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简称二号坑)。为进一步摸清二号坑的形制内涵,随后于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对二号坑进行了局部试掘。

  二号坑试掘历时一年多,试掘面积约1036平方米。通过试掘基本了解二号坑的形制、布局、构筑特点和基本内涵以及与一号坑的联系,确认了它的基本性质。试掘结果表明,二号坑也是一座地下巷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二号坑建筑的立体结构和营造方法也与一号坑相同,有地袱、立柱、枋木、棚木等基本木结构框架和细致处理的地基、地面、墙体、顶部等建筑要素。俑坑底部青砖墁铺,顶部棚木层之上覆青灰泥,青灰泥上再全面覆土。建筑空间内按设计放置好陶俑、陶马、车辆等全部随葬物,再将所有的门道用立木封堵,从而构成一座完整的地下封闭式军事营垒。

  试掘出土了224件陶俑、11乘战车、96匹陶马以及许多重要兵器,发现了大量珍贵遗迹。与一号坑内容相比,二号坑出土兵马俑种类大大增加,并且大多数兵马俑能区分其不同兵种属性。不同兵种按不同区域放置,共同组合成一个特征鲜明的曲形军阵,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军事内容。

  为什么隔18年再次发掘

  二号坑第一次正式发掘在1994年,1998年完成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为什么第二次正式发掘与第一次时隔18年呢?专家表示,这次发掘是在搜集、研究、核查二号坑相关资料尤其是试掘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比较详细的二号坑发掘保护规划和二号坑发掘资料实施管理细则,同时还制订了二号坑发掘中一系列相关制度。期间也组织专业队伍对二号坑周界做过进一步勘测。

  按照科学有效控制整个二号坑发掘资料的原则,发掘前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布方。二号坑共布20米×20米探方24个。

  根据这些探方中采集到的信息,集合这些年对一号坑、三号坑的发掘和保护中积累的经验,专家们认为发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有把握在这次的发掘中能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物。因此相隔18年才正式发掘是因为前期一直在为今天的工作做积累。

  布局或揭秦军阵法

  在昨日的发掘现场,袁仲一介绍,二号坑区别于一号坑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整个兵马俑陪葬坑的精华所在。俑的种类很多,这里曾发现的跪射俑和立射俑在一号坑里没有见到过。

  二号坑在军队的编配方面也最复杂。第一阶段考古发现,这是一个由多种部队所组成的军阵,构成一个曲形大阵,这个大阵里还套有4个小阵。有一个骑兵阵,有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的弩兵阵,还有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混合组成的长方阵,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车阵。车阵布局为8排,每排8辆,全阵一共摆放有64辆战车。四个小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地下混编军团。

  袁仲一说:“兵书上讲这就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古代军阵按阵形分为方、圆、曲、直、锐五种。二号坑正是第三种阵形。”

  其中车、步、骑三个兵种混合编组,是自战国时期步兵、骑兵成为独立兵种后在军阵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古代“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思想,它在军阵的研究上非常有意义。

  或能发现秦弓遗迹

  随着二号坑的进一步发掘,里面还会发现什么东西呢?袁仲一说,考古就是不断地探索,这种发掘是很难估计的,我们希望有更新的东西出土。朱思红介绍,通过第一次发掘,专家们已经清楚了二号坑棚木结构以上的全部情况,但下面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目前对棚木以下内涵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二号坑试掘时掌握的信息,内容还很有限。

  朱思红说,二号坑在试掘时布放了24个探方,研究发现这里分为四个方阵,第一个方阵就包括了这次正在发掘的T21探方,按照当时的钻探和试掘资料显示,这里是一个弩兵方阵,但现在看来这是有缺陷的,应该是弓弩兵方阵,里面有弓有弩。现在已经发现了这方面的信息,希望在这次发掘中能找到秦弓的遗迹。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朱思红等专家已经初步判断出这里将会有新的发现,但在真正的结果出来前,专家们显得期待又谨慎。

  是否会再出土彩俑

  此前在二号坑曾出土过著名的绿脸彩绘陶俑,这一次发掘还会不会有如此精美的彩绘陶俑出现?袁仲一说已完成的考古发现表明,二号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彩绘保护特别好。与一号坑不同的是,这里只有局部被火烧过,棚木结构中很大一部分是经过自然腐朽后塌陷的,没有被人为破坏过,所以这里的兵马俑完整程度和颜色保存都会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号坑第一次发掘时,对兵马俑彩绘的保护已经有了成熟具体的保护方案,因此以前出土的一些陶俑身上的彩绘都得到了及时有力的保护。研究发现,彩绘好的陶俑多为跪射俑,这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朱思红说:“跪射俑的身高大多在1.2米-1.3米之间,当初埋藏较深,周围的物理环境相对稳定。考古发现,这里曾因渗水产生淤泥,淤泥包裹着俑身,无形中起到了一个封闭作用。再者跪射俑倒下后多为侧身,因此这些俑的保存状况相对完整,修复也比较容易。”

  专家表示,二号坑彩绘陶俑的发掘出土与保护成功,填补了历史上对秦代军服记载的空白,完美地再现了秦代军人服饰的风格特征;在彩绘工艺方面,这些彩绘俑的发现,为研究秦代手工业作坊对陶质器物的施彩工艺及其艺术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艺术表现方面,则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方式,准确展现了秦人的人体特征,这些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