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俩村民十余年自费摩崖石刻书画 达千余幅

时间:2015-05-0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苗志勇、余定洲、牟柯

摘要: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的大木山村观音崖,有一块长800余米、宽100余米依山傍岩的巨石,石崖上镌刻着1000余幅摩崖书画作品,其中有唐太宗、康熙、王羲之的名作,也有秦始皇、孔子、鲁班、司马光的画像,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200余位名人和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书法作品,内容为民俗民风、宗教文化、趣闻怪事及大量诗词歌赋。

  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的大木山村观音崖,有一块长800余米、宽100余米依山傍岩的巨石,石崖上镌刻着1000余幅摩崖书画作品,其中有唐太宗、康熙、王羲之的名作,也有秦始皇、孔子、鲁班、司马光的画像,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200余位名人和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书法作品,内容为民俗民风、宗教文化、趣闻怪事及大量诗词歌赋。据了解,这道靓丽奇观是当地两位年老的农民连续坚持18年的创作,他们一人负责收集名人字画,一人负责在石壁上雕刻,终将1000余幅书画作品呈现在陡峭石壁上,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

  “这几个字每个字高一米五,耗时半月完成。”大木山书崖的创始人之一、今年70岁的村民袁家祥指着岩石上“红色尹家鋪魅力大木山”几个严谨端庄、古朴苍劲大字说,他从小痴迷书法,陶醉于巴中阴灵山碑林的书法,之后又去过南充市仪陇县金城寨的摩崖观摩学习,反复斟酌后,他决定把书法镌刻于家乡的大木山石崖上。

  “这座大山是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我想把红军石刻标语、古今中外的书法作品全部雕刻在大山上,供后人观赏学习。”袁家祥称,为了寻找好的书法作品,他跑遍了巴中、成都、广州等10多个省市的图书馆,拜访了不少文化名人,光提包就提坏了10多个。1997年,袁家祥自筹资金,四处寻找能在峭壁上雕刻的匠人,未找到。后来,袁家祥的好友袁学顺告诉他,愿意来雕刻。

  袁学顺69岁,是当地的一名石匠。1965年,迫于生计,他自学石工,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渐渐对刻碑有一定基础。从那开始,他们二人便开始了书崖雕刻之路。集资刻字,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从1997年至今,袁家祥负责集资、找字,袁学顺负责雕刻。

  2002年,袁家祥为了找到魏武帝的书法作品,曾三次到南充阆中、广元苍溪,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费尽口舌,最终才同意让他将魏武帝的书法作品《滚雪》制成拓片带回巴中。

  “这是象形文字‘龙腾虎跃’,是天津大学教授写的《七律》;这个是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写的清华校训;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袁家祥一边带路,一边向记者介绍石壁上的书法作品。当看到大木山上红军洞旁的颜体“鸿禧”两字时,袁家祥说,这是他14年前爬上尹家乡黄泥包村陈光朗家的高墙,用一天时间拓下来再雕刻而成的。“当年,我与袁学顺开始做这件事情时,其他村民都认为我们是头脑发热。如今,有游客不间断地来参观,证明我们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在石头上刻字很难,在悬崖上刻字更难,常常要用树木做成架子,用铁丝缠在上面,然后爬上去雕刻书法。”袁学顺称,雕刻讲究灵感和技术,要达到心、眼、力合一。

  “每幅作品大小不一,难度也不一样,小则用时三四天,大则用时一两个月。”袁学顺说,为保持书法作品的原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慎之又慎。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他经常在一些石头上练习。就这样,一把把锤子,一根根凿子,冬刻三九,夏刻三伏,走过了18个春秋。平日里除了在峭壁上雕刻外,袁学顺还要干农活、喂养猪、牛、羊、鸡、鸭等牲畜。

  由于石崖上的书法作品及名人字画越来越多,字体种类不仅涵盖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还有象形文字,语言种类包括中文、英语、俄语等。 “开始我想奖励一万,但资金有限。”袁家祥说,为了让更多人热爱书法、了解古今中外历史,袁家祥便萌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有人能认识石崖上的每处字体,并能读出来,那么就奖励1000元。但是,至今还未有人能获得这1000元资金。

  “最大的担心是以后我们二人不在了,这件事就没人来做了,所以趁着我们现在还能动,就要抓紧时间把这件事做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袁家祥和袁学顺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将继续在峭壁上雕刻更多更好的书画作品,以便更多喜爱书画的游客前来参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