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12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李保兴
香港作为亚洲艺术的枢纽,在全球艺术市场中也愈加重要。典亚艺博作为作为香港本土发展起来的艺博会,一路伴随着香港画廊业的兴起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走来。2015典亚艺博也将于2015年10月4日至7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在面对巴塞尔入驻香港三年后,对艺术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土Fine Art博会又该如何发展?历经10年的典亚艺博该如何发展,今年又该如何呈现?等一系列问题,99艺术网采访了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99 艺术网: 典亚艺博也是香港最悠久的艺博了,您在这个行业这么长时间,您怎么看待现在香港的艺术市场?
许剑龙: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我是觉得香港是可以提供比较专业,比较有规范性,比较符合整个国际市场的一种模式,供大家参考。我觉得香港的艺术市场还是比较活的,因为地理的优势、艺术零关税,整个制度方面、物流、艺术的从业人都比较专业。然后有很多国内或者亚洲、西方的收藏家也会来香港看艺术、收藏艺术,所以我就觉得香港好像是变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
希望香港市场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让大家去慢慢去改善或优化自己的收藏群体,他怎么去应付市场环境的变化。当然还是觉得艺术市场比较乐观,会越做越好。
明确定位、精中选优
99 艺术网: 巴塞尔入驻香港有三年的时间,它对于香港本土的艺博、收藏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许剑龙: 一方面,就是将香港变为全球关注的艺术市场,吸引了很多高级的藏家、美术馆来到香港,令香港变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中心。同时,提供了其他的艺博会一个发展的机会,因为巴塞尔主要是当代艺术板块,在如何规划、选择画廊,甚至表现艺术家的艺术,都反映了“巴塞尔”这个品牌想带出来的西方的价值观。当很多的想来开发香港或者是亚洲市场的画廊被巴塞尔被拒之门外的时候,也就提供了其他博览会的一个发展的机会。尤其这几年在国际市场,大家都认同Fine Art Asia,受到比较多的西方画廊的申请。让我们在筛选画廊方面有更多选择,来优化“典亚”的内容。
另一方面,巴塞尔改变了很多人看当代艺术和收藏当代艺术的观念。扩大了收藏群体,收藏家的数量明显提升,也给了收藏家一个机会,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同时,也带给了收藏家另一种看待收藏艺术的心态。香港很多收藏家是比较保守的,或像父辈是收藏的中国艺术——书画、家具、古董等,而藏二代因其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开始吸收了一些当代艺术。
当然,巴塞尔也是非常商业的,在巴塞尔、迈阿密、香港每个地方都有,有一部分画廊或者是大部分的画廊带的作品都是同一类型。另外,三层楼,两百多家画廊,那么多人,其实视觉是疲倦的,体力也会很累。
反过来看典亚艺博,这几年都是这个规模,一百个。一些比较低调的收藏家他们还是很喜欢典亚,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适合的环境,比较偏重于对每个艺术门类的分享与欣赏。收藏家也可以跟画廊有一个舒服的环境,大家可以谈艺术、谈收藏。巴塞尔的出现需要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价值观、性格,这样子你自己的品牌就很清楚,大家会很认同。所以在热闹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地看这个市场的变化。
99 艺术网: 香港作为亚洲的枢纽,整个艺术市场中越来越重要,除了零税收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方面,香港和国内比还会有什么样的优势?
许剑龙: 我觉得就是整个建构博览会的环境会比较高端一点,对很多细节方面、场地的气氛有一些特别的关注,这个就是大家做法不一样。香港面向很多海外的市场,追求高质完美的态度确实是还是比国内做得好。
选择画廊的时候,香港的博览会比较严格一点,我们要多收两三十个画廊是没有难度的,是不是需要收呢?要收之后有什么对品牌或整体的氛围有没有影响?这个反而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对品牌的建立来说,我觉得香港的博览会做得比较到位。因为我们接触的除了是自己本土的收藏家以外也会接待很多不同国家的藏家,这个互动的过程会优化这种要求。博览会在西方做了几十年,有很多他们的运作的方法或建构博览会审美的一种水平。其实在香港可以体现出来,就是说符合国际标准,不是拷贝一个西方的模式,而是有一种自己的文化气氛在里面。
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立足本土、向海外输出Fine Art Asia 模式
99 艺术网: 现在国内也有新兴的艺博会,做的“小而精”,您也一直强调选择参展商会精中选优,现在艺博会发展是怎样的趋势?
许剑龙: 本土性的特色是未来的趋势。虽然大家都是中国人,每一个城市有自己不同的一种文化的背景,上海有自己的习惯,北京有北京的文化,香港也有,各有特色。未来发展如果是要建立自己的位置,那么本土的形象一定要拿出来,人家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性格,什么形象的博览会。
同时,也需要跟本土的收藏家做一个很好的交流。如果没有本土收藏家的支持,哪怕做得再“国际”也没用,会没人来。除了博览会呈现出来的整个格局以外,整个市场推广跟Communications是很重要的。比如典亚艺博跟香港的本地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会邀请一些本土香港的大学、美术馆、水墨会等来参加,并免费给他们一个展位,希望他们可以有个比较广的平台,提升香港艺术。
同时,每年都有一些跟公益慈善有关的内容放在我们的博览会,这个是本土收藏家特别认同我们的。我觉得做一个企业不论是做艺术也好、做其他也好,我们有一个“社会价值”,就是作为一个机构和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当然我们关注是文化艺术方面,因为我们要去做文化。
99 艺术网: 您觉得现在经典艺博这一块整个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典亚十年了,以后要怎么发展?
许剑龙: 以香港为主战场和基地,在不同的地方做Fine Art Asia,不只是在中国。从这个方面将Fine Art Asia本身已经建构好的模式输出,回到国内,输出香港以外的地方,这个在可见的将来会有这种可能性出现。当然也希望在国内也可以开始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步伐,跟去年跟嘉德艺术中心合作的第一届嘉德典亚是比较好的开端。
我们觉得先做好亚洲区的发展也是符合了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现在整个重心都是往东移,很多欧美的机构也需要来亚洲区做拓展,对他们来说,典亚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拍档。下一步怎么将这个品牌推出,严格来说也是符合国家整个政治经济发展的策略。这个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也是未来一种方向。
新专题将“艺术设计”带进生活
99 艺术网: 今年的“典亚艺博”将怎么呈现?
许剑龙: 我们今年增设了“艺术设计”的新专题。之前零零散散是有的,但是现在想将它整合的好一点,将“艺术设计”这个概念很专业、很清楚的表达一次。今年我们确定了法国有名的设计师Olivia Putman,作为2015年典亚艺博全球的一个设计大师。我们的理念是将艺术跟设计带进生活,是一种生活美学的提升,这在亚洲市场或在大中华圈面还是比较新的一种概念。因为市场、藏家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开放,尤其是新一代藏家的视野比较符合当代,接近生活经验的,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海外的画廊与艺术家和设计师会越多来到香港或者是亚洲区发展,国内也会越来越多这类型的概念会出现。我们希望它一出来就是有我们典亚这种收藏级别的,很精品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所以这个部分今年是我们主推的。
我们是要引导市场将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带来典亚跟大家分享,也是希望“艺术设计”可以开展出来。像几年前艺术珠宝这个门类,2010年开始有一两个,现在已经变为比较重点的专题。每个门类是有一个很清楚的比例,才可以让人家感觉到典亚是一个非常优质,很平均的,看着很舒服的艺博会。
99 艺术网: 现在设计在生活中也是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对满足原先的基础上对于审美是要求越来越高。
许剑龙: 我也看到国内游两个博览会也是在做设计,我们“艺术设计”这个定位变得很清楚,有一个定义在里面。不是有设计的元素我们就让其进来。同样,我们可以吸收不同的,但是出来的,不只是在自己的视野,是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一种设计的作品,有艺术品跟藏品,我们要拿得很清楚,做有艺术价值的,也有一种设计的美学和功能在里边,作品是可以进入美术馆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定位。要符合这个水平的就要选,慢慢来增加,一下子扩大规模,收藏家吸收不了,对于参与我们的博览会的画廊或机构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跟参与画廊的一种关系,我们要向他们交代,我们要负责任。我们不可以在市场还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杀掉他们,我们希望可以从大环境去看怎么培养市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