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2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徐燕倩、何颖晗
■ 闸北文化局回应称去年已对开发商罚款,如继续擅拆强拆将加大处罚力度
一拆迁基地工作人员说:“(现在)没有人拆过,(房顶)已经倒掉一两个月了。这个木头(房梁结构)十几年没有人来修过了,所以烂掉了,这个瓦做的房顶就塌下来了。老早以前,第一批拆房队就已经拆掉一部分了,都不知道这是文物还是什么东西。”
网友@yan_lu微博爆料,闸北区天潼路800弄内的陆氏民宅正在被拆除中,该建筑是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昨日下午,早报记者实地探访,陆氏民宅大片损毁,砖石堆积,小部分空留木梁结构。
昨日,闸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陆氏民宅确实拥有“文物”身份。2004年,老宅被登记为闸北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开发商开始对老宅所在的地块进行动拆迁,区文化局曾与开发商协商启动修复工程。但近十年,开发商人事先后多次变动,对地块的开发工作也时而进行时而暂停,始终未有一个主体出面启动修复。
该负责人称,去年年底,在发现老宅被私自拆除后,区文化局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程序,对开发商进行了罚款处罚。“目前,处罚的程序基本已经走完,我们也在督促开发商以主体的身份尽快启动修复工作。如果在这基础上开发商依然擅拆强拆,我们将加大处罚力度。”
100余年陆氏民宅已毁
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是陆氏民宅所处位置,若不是残存的木质房梁结构,谁也认不出这里就是陆氏民宅。周围没有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也看不出这里曾是四合院结构的平层老宅。
“我来这里十几年了。”来自安徽的杜先生现仍居住在天潼路800弄内。在弄堂口做小吃摊生意的他告诉记者,这弄堂内的原住居民早已全部动迁出户。
“没拆的时候,里面的房子全都是这样的,”他指指自己身后仍留存的4层楼灰瓦民居,“这种房子里面都是木结构的,房梁、楼梯都是木头,然后用瓦盖到上面,水泥砌成墙。像这种房子容易漏雨,因为很容易坏,老鼠蟑螂肯定是有的。”据其介绍,生活在这里的十多年间,从未看见有人来修缮过房子,也没有听过陆氏民宅的故事。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陆氏民宅建于清代末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陆氏民宅也由于其建筑风格特异而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参观。
2004年4月,这座民宅被上海市文管会列入“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单”。附近居民都把陆氏民宅叫作陆家花园,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幽静,门前至今还有一棵枇杷树,每到夏天果实累累。
2005年就有媒体报道,陆氏民宅中的一处房屋屋顶被拆房队掀掉,外墙被敲出一个大洞。当时有不少居民来告诫拆房人员此处为保护单位,不可随意拆动,但拆房人员仍不以为意。
当时,该地块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称:该公司于2002年8月19日取得闸北区5号旧改地块的开发经营权,当时并没有任何部门通知称该地块中有一处属保护建筑范围的民宅,故以常规工作程序对所有建筑进行动拆迁工作,包括损坏了陆氏民宅的最外围一间。在接到闸北区文化局口头通知后,已经停止了拆迁工作。在文化局的牵头下,该公司曾经召开了陆氏民宅保护方案的专题研讨会,并要求拆迁部门对陆氏民宅的布局、结构、装饰物等进行原状保护。
“有些房子是倒掉的”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陆氏民宅对面的闸北区5号街坊动拆迁基地,询问工作人员。该拆迁基地工作人员表示,这房子从没有人来修过,“有些不是拆掉的,是倒掉的。”
这位工作人员指了指一栋残存结构的陆氏民居房说:“(现在)没有人拆过,(房顶)已经倒掉一两个月了。这个木头(房梁结构)十几年没有人来修过了,所以烂掉了,这个瓦做的房顶就塌下来了。老早以前,第一批拆房队就已经拆掉一部分了,都不知道这是文物还是什么东西,就把人家(陆氏民居)的墙敲掉了。后来我们第二批拆房队来了,从去年吧,几月份我忘记了,有批人过来说这个房子不好动的,要有人来看的。”他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些掉下来的木头捡起来,怕人家来偷偷拿走,就放在了那个(陆氏民居)后面。”
老建筑研究专家、上海城市记忆丛书主编娄承浩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曾经去过陆氏民居,“这个问题(指陆氏民居被破坏)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我两年前去的时候已经是破破烂烂了。里面的原住居民早就搬走了,基本上都是一些外地群租人员,做做小吃生意的,搞得里面脏、乱、差。”
“一片废墟,木头房梁都堆在那里,留下来的房子也毁得差不多了,”昨日早晨,他又去看了一次陆氏民居,“保护建筑在工地里应该有明确的标示,有根线要划分一下。现在里面什么标示都没有的,破破烂烂的,已经看不到任何古建筑的痕迹了。”
娄承浩叹息道,“这个上海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现在成废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