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8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赵成帅
6月27日,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记忆的灼痛”开幕,策展人、法国学者迪迪-于贝尔曼试图以图像的方式提出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即不同图像(其类型变化无穷)和不同时间(时间总是复数的,并能够共存于每一件艺术作品中)之间的关系。迪迪-于贝尔曼说:“我将这个问题视作来自题为‘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ATLAS: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 的巡回展览的一首‘诗’。”在2010以来策划的数次重要展览中他都曾提出这个问题,此次 “记忆的灼痛”,正是“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系列展览的延续。
策展人、法国学者迪迪-于贝尔曼
展览呈现了四位艺术家的图像、摄影、影像、装置作品,这四位艺术家分别是阿比·瓦尔堡、奥地利摄影家阿尔诺·吉西热、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与录像艺术家哈伦·法罗基。
阿比-瓦尔堡著名的《记忆女神图集》,是瓦尔堡1921-1929年生命最后的阶段一直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他用图集的方式将相同或类似的图像素材进行整合,打破了艺术史研究中的单一框架,同时跨越了若干学科间的界限。在此次展览“记忆的灼痛”中,迪迪-于贝尔曼也带来了29张《记忆女神图集》的图版进行展示。也包括了瓦尔堡的摄影收藏中与对他来说尤具代表性的“滚烫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关联的一部分。在这些摄影收藏中,可以发现瓦尔堡所谓在每一个历史性此刻和每张历史图像中都存在着的“幸存”和“迁移”的工作。
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
而奥地利摄影家阿尔诺·吉西热(Arno Gisinger)的两件作品是对瓦尔堡提出的问题及其形式发明所做的当代回应。第一件录像作品“重访”了雅各布·布克哈特一本不同寻常的工作记事本,而尼采本人以及瓦尔堡和沃尔夫林(现代艺术史的两位开创者)都曾声称自己是这位历史学家的门徒。第二件作品则是吉西热受邀为“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展览拍摄制作的一件类似电影性质的图像带来自截然不同的视域和时间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对立、类比和呼应就此展开。
阿尔诺·吉西热 《雅各布·布克哈特》40幅彩色照片,录像 2011年
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Pascal Convert)既是雕塑家,也是录像艺术家、作家、纪录片导演和历史学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孔韦尔都以记忆作为工作主题。其系列录像作品《生命实况》(1997-2004),带来了属于他自己的现代战争“图集”。孔韦尔同时以雕塑家的身份工作,他通过书籍做到了古代雕塑家通过蜡质模型所做的事情,他创造了令人着迷的晶体图书馆, 而真实的书籍——记忆的碎片——则在其中燃烧着。
帕斯卡尔·孔韦尔 《图书馆的残片:遗忘之书的晶体》雕塑装置(纸本、玻璃)21×450×11厘米(共80本书) 2015年
录像艺术家哈伦·法罗基的三部影片关涉着同样的问题。在《不灭的火》(1969)中,艺术家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法罗基用摄像机记录自己的一场详实解读凝固汽油弹的演说,同时用一个烟头灼烧自己的手臂,好似将记忆的行为与灼痛等同起来。在《喘息》(2007)中,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节制复原了拍摄于纳粹劳改营中的一部电影的片段。而在《传递》(2007)中,他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得以传播作了讨论。
哈伦·法罗基《不灭的火》 16毫米,黑白,25分钟 1969年
迪迪-于贝尔曼从1987年就开始进行艺术策展的实践工作,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马德里索菲亚皇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巴黎东京宫等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都策划过展览。在他策划的展览中,实际的作品逐渐减少,而是多以影像和文献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再现,除了节约展览成本以外,这与他的图像学研究直接相关。
自6月23日以来,OCAT围绕“记忆的灼痛”还开展了系列报告讲座,包括:《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新事物的发明与历史再创造:与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对话》以及即将举办的《公共讲座:现代主义前西方艺术中的东方元素》(7月25日)和《公共讲座:在视觉教学法的剧场中:处于科学图集和艺术实验之间的阿比·瓦尔堡的图像蒙太奇》(9月19日)。而此次开馆展“记忆的灼痛将持续至10月11日。
北京OCAT研究中心馆长黄专
开馆展嘉宾
凯伦-史密斯与汪建伟
展览现场
瓦尔堡《战争图集》1914-1918
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
汪民安
开馆展“记忆的灼痛”论坛
隋建国
岳敏君、叶永清、黄专、曾浩
吕澎与王璜生
王广义、张晓刚等
北京OCAT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