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7 来源: 典藏周刊 作者: 徐磊
每逢毕业季,都是艺术家“收获”的季节,又一波怀揣梦想的艺术生力军涌入。总会有人矫情说刚毕业还算不上艺术家,可该纠结的不是这早已用滥的称谓,而是其艺术水准如何、谁在操纵市场价格。
对于走向市场,大部分毕业生是茫然的,他们画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画,可能除了赞美和高分数,几乎没见着什么实质性的回报。也正因如此,这一时期的诱惑是小成本且颇具杀伤力的,也成为艺术资本和机构蜂拥而至的动力,他们游走于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选择中意的潜力型艺术家。
然而,一些艺术机构或艺术家扶持基金的运作能力远没有名头听上去那么专业,采取的往往是人海战术。究竟是骡子是马,一切交给市场定夺。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样的合作风险不言而喻。如果艺术家无人问津,很快就会转投他处。
相较以前,艺术家的成名之路显然是容易的多。青年艺术家群体中也不乏佼佼者,但作品价格的上涨速度更加让你目瞪口呆。曾经关注到一位“80后”艺术家,五年前价位基本维持在10万元左右,近年来价格迅速飙升过百万元。从艺术水平而论,充其量是中等偏上,且艺术格调仍有待提升。
据了解,这些签约艺术家背后都有所谓的机构在运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打一套组合拳,也就是展览、宣传、研讨会“镀金”,最重要的是通过拍卖行作价。在市场的推动下,刚毕业不久的艺术家作品价格迅速上扬,从中可以看到资本的巨大能量。
但值得深思的是,资本对市场近乎野蛮地拉升,对于艺术家的后续发展究竟是利还是弊?正如业内人士所讲,艺术家从一张白纸到满嘴的艺术江湖,只有“一沓钱”的距离。即便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资本游戏,但依旧会有艺术家前赴后继选择进场。
从行业角度来说,真正拥有定价权的不是艺术家,不是机构,而是艺术家的创作水准。画廊本应是艺术家的长线运作者,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诚信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环节并不顺畅,艺术家甚至会绕开画廊,选择直接交易或送拍。另外,二级市场挤占了画廊的市场份额,甚至承担起了原本属于画廊的价值发现功能。画廊话语权旁落,使得青年艺术家的未来更加迷茫。
现实问题是,艺术家半道选择转行的不胜枚举,艺术机构中途离场的也不少见。这对于花了真金白银的买家而言,其实是一种可怕的事情,除非只想用来作为装饰品。不管是收藏、投资,还是消费,市场价格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艺术家的水平。对于市场而言,应该少一些“揠苗助长”式的暴力拉升,多一些责任与担当,否则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资本博弈的零和游戏。
下一篇:中国的美术馆已沦为艺术交易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