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8 来源: 一财网 作者: 一财网
杜尚著名的《泉》,让人思考一件“东西”成为“艺术品”必须具备的品质。《泉》(小便池)的物理性质可以被欣赏吗?美学家分析艺术家作品的风格与流派,美术史家则会将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与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的演变联系起来。
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S.贝克尔(Howard Becker)这里,艺术不再是高度个体化的创作,而成了一种“社会进程”:“艺术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个体的作品。与之相反,艺术是一种集体活动的产物,是很多人一起行动的产物。”贝克尔提供给人们的,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另一重风景:是集体行动逻辑让一些作品能够被称之为“艺术”,是艺术界的 “惯例”催生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贝克尔是标签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代表性人物,他早年与莱默特(Edwin M.lement)一起提出的“标签理论”成为人们研究“越轨行为”的重要理论,人们经常说的“贴标签”便来源于这一理论。在名为《艺术界》(Art World)的书中,他呈现了自己对艺术圈各个领域生态系统的考察。该书去年由译林出版社译介到内地,第一财经近日对贝克尔进行了邮件采访。
“我将艺术界作为我关注的中心,将它们看作艺术品的制作者,考虑了他们的生涯、运作方式和结果,而不是那些个体艺术家。”在此书中文版前言中,贝克尔写道:“因为艺术界活动和艺术界组织机构的方方面都造成和影响了名声的形成及其结果,所以,将名声作为一种社会进程来考察是完成此项工作的终南捷径。”
在36万字的篇幅中,贝克尔将自己目之所及的许多因素都纳入到“艺术界”这一体系中考察:美学理论、美学家、批评家、国家的意识形态管控、媒体编辑、画廊老板、剧场老板、印刷行业,以及生产纸、笔、照相机等物料的系统。这些,都是艺术生产体系中的环节。
再回到对《泉》的讨论,贝克尔引述了科恩(Cohen)的话来说明这样的观点:将一样东西贴上“艺术”的标签并非每一次都能够成功。一件东西被接纳到“艺术品”的范畴中需要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而这种条件则取决于艺术圈存在的一种共识:作艺术判断之时,要采用哪些标准,由谁来执行。这种标准存在于很多受过训练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心中,这就像几位医生阅读一份临床报告时,结论不会相差太大。不过,贝克尔也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是“共识”的标准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美学会发展新的理论来包容逐渐被艺术界所接受的事物。“当现存的美学无法将其他方面已经合法化的作品逻辑地论证为合法时,就会有人建构一种可以这么做的理论。”但关于这种“标准”之所以产生变化的社会根源,贝克尔在书中以及之后的邮件采访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但从考察的角度上,他给出了这样的回应:“研究艺术的革新,需要理解的不是其起源,而是人们参与到合作活动的进程。”
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贝克尔将艺术家按照对“标准”的态度分为四类:“中规中矩的专业人士”、“特立独行者”、“民间艺术家”和“天真艺术家”。“中规中矩的专业人士”是谙熟艺术界现存“标准”的人,因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艺术之名”创作的;而“特立独行者”则是意识到 “标准”的存在而故意打破它的人。与前两者所不同的,“民间艺术家”与“天真艺术家”忽略了艺术界的诸多“限制”,却也能创作耐人寻味的作品。
艺术史上,独标一格的艺术家往往会被尊为的“大师”,这也正是莫奈、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这些名字至今熠熠生辉的原因。然而,在这些硕果仅存的“成功革新者”的背后,其实是无数失败者。“我们不应该将革新与发展。新的世界围绕着革新——技术上的、观念上的或者组织上的改变——而发展起来,但是大部分革新都不会产生新的艺术界。”贝克在书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革新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也与群体性因素相关:并非因为革新的实验本身无法向纵深发展,而是创新者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参与到这种发展之中。
西蒙 •罗迪亚 《华兹塔》这件作品被贝克尔归为“天真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以一己之力完成,之后也完全不必费力向外界解释作品的构想。
记者:你早年提出了著名的“标签理论”。书中你对艺术生产的诠释与“标签理论”是否有联系?
贝克尔: 是的,这些都是W.I 托马斯理论的特殊运用: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怎样的,那他就会真的变成这样。同样的,“艺术”也是一个被多方以多种方式定义的概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所不同。
我认为,“标签理论”对于我研究艺术界来说也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我要考察的是谁在将某件东西称之为“艺术”,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又有谁失败了,而这些行为又怎样影响了“艺术”这个概念的具体定义。
这些也许都太抽象,那我给出一个例子,杜尚有一件著名的作品,小便池,居然成为艺术家本人的代表性成就,甚至让艺术家得到了更大的名声。现在,这个小便池正呆在美术馆里,彰显着“它的确是一件艺术品”。这件作品走到今天的位置其实可以视为一个“社会进程”。
记者:书中有你对各个艺术领域的观察。在你看来,所有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成名的“路径”都是相似的吗?
贝克尔:艺术家们的成名过程各有不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形态有关。成为一名知名画家的道路一定与成为一个演员不同。所谓“名声”的形成,其实是一个有机的艺术界逐步赋予的过程。
记者:艺术界面临着革新,会有许多“反叛者”出现,改变艺术界的面貌,也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表达。如果从美学角度看,人们会讨论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对于表达时代情感上的意义。从“集体行为”的角度看呢?
贝克尔:我认为艺术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每一种新的艺术作品都会改变这个问题。“革新”同样也是一个标签,它只是很多人同意赋予它这个称号以后才成立的。
记者:我在你的著作中看到了浓厚的“反精英主义”意味。如果你强调了艺术领域的“合作”,以及艺术活动的集体性,那么是否意味着,艺术家个人创造在整个链条中的特殊性被取消了?在你看来,艺术家是可以被替代的吗?
贝克尔:当然。“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的工作不能没有其他人。如果我是一个作曲家,我需要很多演奏家帮我实现我的作品。如果没有他们的话,我的曲子只能是一张纸。这些演奏者也不能没有乐器。
我认为,一部电影最后的职员名单和致谢名单是艺术作为一项群体行动的最好证明。只有很多人参与到一项工作中,这项作品才能够得以完成。虽然艺术的门类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
应该更确切地说,艺术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但艺术家并非随便可以代替。也就是说,这个我们称为“艺术家”的人并不是在我们想要找到就能找到的。我不是反精英主义者,我希望能够客观地观察什么是正在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