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成都万佛寺 它证明南朝石刻精美不输云冈石窟

时间:2015-07-15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四川日报

摘要:成都市考古队宣布发现疑似万佛寺园林之后,早已湮灭的成都千年古刹万佛寺,又重新勾起今人关注。地处蜀地的万佛寺,何以赫赫有名?多位考古研究人员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百年来不断发现的万佛寺精美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石造像的空白,并与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广元千佛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下半阕”。
\

佛坐像﹙砂石﹚南朝·梁

观音菩萨头像﹙砂石﹚唐代

观音菩萨头像﹙砂石﹚唐代

菩萨坐像﹙砂石﹚唐代

菩萨坐像﹙砂石﹚唐代

  成都市考古队宣布发现疑似万佛寺园林之后,早已湮灭的成都千年古刹万佛寺,又重新勾起今人关注。地处蜀地的万佛寺,何以赫赫有名?多位考古研究人员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百年来不断发现的万佛寺精美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石造像的空白,并与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广元千佛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下半阕”。

  7月13日,记者在四川博物院的万佛寺石刻馆看到,尽管展出的数十件展品皆为残佛像,但有的造像面相丰满、身材优美,其褒衣博带式的大衫线条灵动,而有的造像飘逸若仙,具有南朝宗教人物画秀骨清像的鲜明特点,也反映出南朝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和情趣。

  万佛寺香火传千年

  据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介绍,万佛寺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年间,而根据《四川通志》、《益州名画录》的记载,这处建于成都城西北廓的寺庙,梁时名为安浦寺,唐名净众寺,别称松溪院。在唐末的“会昌法难”中,净众寺佛像被毁,到唐宣宗年间才再次复兴,宋代更名为净因寺,但寺庙面积已缩减,园林部分已变成墓葬区,南宋孝宗隆兴年间曾一度为交子务所在地。明代则有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之称,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不复见于史料记载。

  然而,万佛寺在有史记载的千余年间,一直是成都著名古刹。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研究员何先红介绍,万佛寺自古即为蜀郡大道场,风景优美、香火兴旺,历来是贵族名流、善男信士朝香拜佛和游览的胜地。唐人李洞曾留有《宿成都松溪院》一诗,“松持节操溪澄性,一炷岚烟压寺隅……”

  出土南朝石刻最惊艳

  对考古界人士而言,万佛寺的意义,莫过于其出土石像填补了南朝石造像的空白。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雷玉华介绍,万佛寺遗址处从清末光绪8年至1954年,曾先后4次发掘出土了200多件石刻造像。光绪年间出土的宋元嘉二年净土变造像已流传海外;而1937年,成都农民在种地时也掘出了残佛像12尊,佛头26个,其中就包括梁中大通元年释迦造像和北周阿育王造像。1945年至1946年,当时的四川理学院在此处修建校舍时,也曾出土众多佛像,遗憾的是均被砸毁埋于房基下。到1953年至1954年,出土文物最为壮观:残佛像、佛头、伎乐天像等多达200余件。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大量梁代石刻最受考古工作者关注。雷玉华说,南北朝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相对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北朝丰富的佛教遗存而言,南朝佛教遗存十分少见。因此以前业界一直认为佛教石刻艺术于北方兴盛之后,便渐渐没落。而万佛寺这批南朝造像,以珍贵实物佐证在南朝时期,佛教石刻艺术在四川兴盛发展。

  四川博物院已退休的文物专家袁曙光认为,万佛寺出土的梁代造像,将碑龛式造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造型艺术具有典型的南朝作风,又富有地方特色,为四川唐宋石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