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微 微造图像志

时间:2015-07-21    来源:《艺术汇》    作者:李旭辉

摘要:一直生活工作于日本的潘微,却以其十年如一日的文字创作寄托其江南人特有的精神情怀。而其作品如其所名“微”一样,即是其作品的特征,也是其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经纬度,在对世界丰富的符码,字母的结构和重组之后,潘微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一直生活工作于日本的潘微,却以其十年如一日的文字创作寄托其江南人特有的精神情怀。而其作品如其所名“微”一样,即是其作品的特征,也是其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经纬度,在对世界丰富的符码,字母的结构和重组之后,潘微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文字》 55x40cm 综合材料 2014年

  《艺术汇》:能介绍一下你最早时期的求学经历吗?

  潘微:1989年毕业后,我就到东京留学了,学的是油画。去东京后,就一直持续做自己的艺术展览。当时我想还是用中国的文字作为一个素材来做。留学毕业后,近8年时间里在我都在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做教授,专门教中国文字。2002年开始,我就频繁的回上海,这10年中我几乎是三分之二在上海,三分之一在东京。

  《艺术汇》:你的作品在早期的探索是什么样的?

  潘微: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都是素描、色彩就那么简单的一个传统模式,日本的油画专业相对说比国内轻松。经过两年具象创作之后,到第三年,我就开始用中国的文字,但是开始不是用纯文字表现, 会借用中国古代的瓦当, 石雕, 等等做出一些斑驳的感觉。这种创作我经历了两年,毕业以后我就开始用书写文字的方法进行创作。

  《艺术汇》:对于文字的驾驭你似乎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其中过程是怎样的?

  潘微:我从金文、小篆、大篆到开始创作。随着深入,我对书法的文字的概念也越来越少,书写的感觉就越来越强烈。其实起初我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因为象形文字比较有个图像感。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想把他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色调里,灰色跟黑色里面是早期作品使用的颜色,后来也出现很多的反复,使用过多种色彩的。现在的拼音,小篆,石鼓文,到草书,阿拉伯数字,罗马字都在使用。

  《艺术汇》:你是怎么看待中国文字的线条艺术的?

  潘微:从书写上来说,东方跟西方的线条不一样,西方的文字比较直接。而东方的线条,如果你仔细看,它里面有急缓、有轻重、有变化。其实,关键点在于东方的线条复杂。中国的书法线条像个藤条,看似柔和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变化。不像欧洲的线条表面上很有力量,实际很脆弱不小心它会折断。创作上,我还是按照中国书法感觉在走, 并且已经维持了20年, 你想简单的一根线可以做20年,25年甚至做到50年的话, 那里头已经包含了一种很强的精神状态。


《文字》67x67cm 综合材料 2008年

  《艺术汇》:其实像你的创作好像还是很有群体性的一种艺术氛围,好像您和另外的几个艺术家都是在从事这方面的创作。

  潘微:在我工作室周边有周长江、陈墙、黄渊青、曲丰国、薛松、李磊,他们有的是表现的,有的是比较灵性的,有做直线的,也有做圆点的。

  《艺术汇》:您怎么是看待中国和日本的这个文化之间的一些联系和区别?

  潘微:中国,相对来说国家很大,但每个人有自己的能量,艺术很个性化尤其像上海这个地区。 但日本很团体化, 很矜持, 很细腻。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当代艺术。对亚洲而言,他们学习西方的蛮早的,那个时候,是日本的物派像关根伸夫、菅木志雄、李禹焕那样的艺术家为代表。 他们有自己的结合,日本本身也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当代概念,在每个时代也在变化。中国也是,像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的政治波普,到后来的商品时代的泼皮媚俗。要说中国与日本艺术有很大的区别也很难说,因为每个人都在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日本一开始好像做得很精致,很细微的,这是跟他们的制造业有关系,实用、实际、细微、功能性是很重要。对艺术而言不能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有时我们需要放弃,消灭一些精致的东西才能有一种精神的东西流露出来。所以日本也会出现像井上有一,白发一雄这样的艺术家。井上有一他是在中国文字里走出来的艺术家,但他的线条感觉,在我们中国和西方的线条之间。因为他拿了毛笔,然后线也会有复杂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我看了井上有一的字以后,感觉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国际的层面,但也不能说是哪个国家的概念。


《文字》 25x25cm 综合材料 2013年

  《艺术汇》:所以说书写不仅仅只是为了文字显现那么简单,其实它是一个精神性的结合。

  潘微:其实就是,因为你一直书写的时候,脑子里面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东方的哲学,它很安静。通过书写形成的艺术状态也不同。例如说:中国古体诗跟西方诗歌有很大的区别。还有西方的画跟中国的水墨也有很大的区别 。

  《艺术汇》:你经历了早期艺术中的革命叙事,经历了 85 思潮,从早期的形态意识,到后来改革以后的商业化进程,艺术的媒体化,数字化的一个时代。其实你都是在里面去寻找一种精神状态,是吗?

  潘微:对,其实我在东京周围也有很多当代美术,有设计构成,有当代动漫,它们的精神覆盖层面是很大的。但是对我来说,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精神状态。有时可能你进了动漫的状态可能会有很大的市场。但是对我来说,没想回报这种问题。要的就是自己的一个状态。所以选择做文字也好,选择一个点也好,选择一条线也好,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我在持续一个精神的状态。

  《艺术汇》:像石鼓文、金文、大篆这这些文字与今天文字的书写方式还是有很多不同,像篆书强调藏锋?

  潘微:所以说,一个简单的线条里面也是有一个修养的问题,如你所说的藏锋,把自己所有的一种状态全部沉淀下来,然后,能量是藏在里面的,但过程是相当丰富的 : 因为你不仅在转笔,而且也有起伏,不仅能体会它的这种精神,也能得到安静的线条。而且中国的文字用在哪,所产生的结果的线也有所不同,比如你在石头上,或在青铜器上刻文字,所有的线条从表面上都是看上去协调,但是这里面的每一个的精神含量都不一样。例如像汉简,毛笔最后变成了笔刀的时候,所抒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熟练掌握线条的奥秘之后,但到最后线条变化也不是最重要,更着重的是自己的心态。

  《艺术汇》:您现在的作品很多在画布的基底上进行创作,它会有厚重的这种记忆感在里面,这是你故意而为吗?

  潘微:因为我的画需要绘制很久很多遍,所以我会先做厚底。我在1994年画过那些瓦当和石刻时都需要制作一种风化斑驳的历史感,所以我的作品需要反反复复地画,有的时候要刮掉,再重新覆盖。

  《艺术汇》:您是怎么看待现在中国文化本土文化热,以及其继承和发扬?

  潘微:面对传统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我是从文字开始的,有些人,可能是从山水画。每个人生活的一方土壤造就了他,就像我在国外,东京应该说是生活很方便,感觉都很稳定也去过法国,德国做展览?但是回到上海,我总感觉上海更好,这块土壤最适合我。所以也不是说你一定要急着刻意的去把中国的文化要放在怎么样位置去交流, 其实无意中感觉在这个土壤上面去生存,像任何人小的时候养育他这块土壤,他都能感觉它的气息、气场,因为这可能就是一种文化在里面起的作用。


《文字》 42x37cm 综合材料 2014年

  《艺术汇》:抽象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是 85 时间的时候就出现了无名画会从事抽象。后来很多留学海外的人像赵无极, 孟禄丁, 张国龙,丁乙这些艺术家以及像张羽李华生,梁铨这些本土艺术家,那你是怎么看待抽象的。

  潘微:我们说八大,徐渭,他们水墨书写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象的形式。因为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个意象的问题,还有意境的问题。但抽象不等同是意象,某种程度上抽象是达到一定高度的个人的精神状态。这时已经不需要形象来做作品了。有的时候一个点,一条线,它就可以不停的塑造很长的一段历史像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

  《艺术汇》:你是如何把复杂的内容归纳为一种看似简单的形式当中的?

  潘微:我就是在加减当中,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抽象,有时一直会重视减法的话,你不知道加法的乐趣,反之亦然。减有减的轻松感,加有加的凝重感,这是一种经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