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24 来源: 99艺术网国际频道 作者: 99艺术网国际频道
亚马逊在上月公布了面向其Kindle平台上独立写手收费的新方式。以前按下载量收取的方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将阅读页数作为标准。这种方式显然将亲赖那些言而不明拖沓成行和抖包袱的码字方式了。亚马逊一直希望通过这些决策来反应读者对互联网改变生活这种趋势的期待。但类似的态度其实很难直观描述网络出版平台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它们所具备的可能性。必须承认的是互联网成就了某些特殊风格的流行-比如一种以新闻性为主导的,以快取胜,被醒目标题包装的文体。但是艺术圈从来不缺严肃艺术和艺术文化期刊媒体(比如e-flux,Triple Canopy和East of Borneo)。还有很多美术馆也开始积极利用网络来把展馆墙内发生的事情传播到外界。那么,如果我们不把互联网仅仅当作一个分发和传播的地方,而是一个生产空间,它应该推崇何种形式的写作呢?
批评家(再次)被埋没
不管是哪个文化领域都有这个习惯:每个月都会有新出的评论文章完全盖住之前发表的文章和观点的风头,所谓评论之死。但其实我们并没有针对此问题而认真思考互联网出版。至今,网络一直在推崇一种特别的评论方式,我称"批评服务"。这一点在文化产业方面最为明显,远远超过了它在视觉艺术方面的体现,这可能是因为文化产业的产物-电影、音乐、文学-更容易以数字的方式传播。举个Pitchfork的例子。成立于1996年,这家线上音乐出版公司专攻专辑评论,在音乐世界里取得了很大影响力。为什么?因为读者寻找的是可信的,可以遵循的,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线上新音乐的建议。他们需要推荐。
这类评论并不新鲜,却时刻在增长。特别是当搜索引擎又特别亲赖评论时。当用户查找关于一本书,一个音乐专辑或一个电影的信息时,Google显示的第一个链接是购买链接-Amazon,Fandango,iTunes-但这之后的链接,往往都是评论相关了。用户需要分析,但其实更需要的是方向。评论即推荐现象更好的体现是信息聚合网站的崛起,如烂番茄。这个专攻电影和电视的网站搜罗了各家各处大大小小的影评视评,并根据评论对电影进行推荐排名。烂番茄的影响力如今已经太大了,电影海报上都会把它的意见明明白白的展示出来。聚合网站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民意,而不仅仅是观点:这正是寻找推荐的用户急需的。
市场参与度
如果关于网络对评论的影响仅此而已,那还要讨论线上艺术评论干嘛?原因是艺术市场也在盯着线上的领地,我们需要评论来跟市场保持互动。各种机构-无论赢利与否-都在网上做着各种作品展示。同时也有各式各样的线上当代艺术品销售,比如Artsy,Artspace和Paddle8。似乎人人都感觉到网上存在着赚钱的巨大可能,而最先做到的公司将会成为行业英雄。佳士得在其电子商务业务上已经投入5000万美金,佳士得也已经与eBay联姻。
那么,谁去为这些线上销售者写东西呢?写到哪里呢?在这个内容为王的社会中,在这个数字市场里,评论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对被评作品的回应,更是对其市场价值的直接作用。那么,艺术评论家们是不是该出点新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