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23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 同曦艺术网
从亘古时代发展到如今,中国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众多的绘画类型。近期水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有关新水墨的,“新国画”、“新中国画”、“新水墨”、“新工笔”等概念是近年来艺术界关注的热点。国画——这一中国国粹未来将会走向哪里?如何把握传统和创新的“度”?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但有已然千头万绪的“古今”问题,而且还有“中西”问题。在当下,国画的创新除了观念上的突破还要有对自然的关照,然后才是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貌。南京国际美术展初选入围画家刘亚璋用他“不拘成法,自尔成局”的国画作品向我们当代国画家的风范和胸怀。
“亚璋所作水墨清淡或略施淡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神形皆备。一图一景,无一雷同,随意写来,不拘成法,自尔成局。” 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周积寅对爱徒刘亚璋的评价。作品《苏园依旧》可谓是远得其势,近得其质。笔以立其形质,神采生于用笔,笔笔是笔,笔笔非笔,毫无斧凿痕,直似画上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观者若身临其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也。他笔下的皖南写生,所写江南之景,皆不过平平之景,而画中清和岩逸之趣、缥缈灵变之机,乃是以平作画,平中见奇也。
刘亚璋现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秘书长。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周积寅先生。199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段七丁先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画理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等。曾先后在《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美术馆》、《美术与设计》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美术》、《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转载、引用、论摘。出版专著《生命与自由——论庄子思想对文人画理论的影响》、《院体别绪——中国山水画通鉴》、《烟笼寒水——中国花鸟画通鉴》、《茧缕轻鈎——中国人物画通鉴》、《艺术中的反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画典——钱塘卷》等数种。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一项。获得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获江苏省教育厅艺术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扬州市第五届、第六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2010年作品《月落姑苏》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银奖。
在老师周积寅眼中刘亚璋是一位能写、能画、能讲的国画家,在周积寅70周岁、从艺50周年时,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师生书画展,有18位博士弟子参展,他们都是有一定作为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型书画家,刘亚璋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那种否定传统、另起炉灶、走捷径、不下苦功夫、脱离现实,企图一夜就能成名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唐代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为千古画家的座右铭,这也是刘亚璋多年来研究国画创作时所坚持的。刘亚璋多年来潜心研究国画人物、山水,尤精山水。除了教好学外,不是画画就是伏案读书著书立说,皆有建树。他既是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又是创新者。
刘亚璋多年来都能坚持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对景作画,他每到一处,首先将描写的对象山水、草木当着老师、朋友、知己在观察、感受中产生灵感激情,去“搜尽奇峰”,即生活中最美的最使画家感动的自然形象。以画树为例,“山行中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不入画者,前后亦然。”。“奇峰”要去搜才能获得,然后经过“打草稿”,置阵布势,剪裁,取舍加工,并运用相适应的笔墨技巧、艺术形式去塑造出比自然更美更感人的艺术形象。观其山水画写生稿,本身就是一副副完美的山水画创作。
《望江亭》是他的众多写生山水作品之一,采用中国画论“三远”法中的“平远”法,画面布局前、中景以四季树林、草木为主体,以河流、丘陵、原野、房屋、水榭、船只为衬景;远景为大山。一反过去以大山大水为主体的局面,给人以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