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变通 传统文化仍能发光发热

时间:2015-10-12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大洋网-广州日报

摘要:日前,我国香港知名画家徐嘉炀作品现身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作为曾师从赵少昂等大师的国画家,徐嘉炀的作品看起 来似乎离传统很远——色彩明丽、构图讲究,笔墨似有似无,有人说看起来像西方的野兽派、印象派。但徐嘉炀表示,自己的作品归根到底是中国画,从未借鉴过西 画的风格,只是从传统中国画中荡开去,大力发扬写意精神,结合今天人们的审美需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日前,我国香港知名画家徐嘉炀作品现身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作为曾师从赵少昂等大师的国画家,徐嘉炀的作品看起 来似乎离传统很远——色彩明丽、构图讲究,笔墨似有似无,有人说看起来像西方的野兽派、印象派。但徐嘉炀表示,自己的作品归根到底是中国画,从未借鉴过西 画的风格,只是从传统中国画中荡开去,大力发扬写意精神,结合今天人们的审美需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1942年生于北京的徐嘉炀,从 10岁开始就跟随父母定居香港。除了跟着热爱书画的父亲学习,又先后受教于三位国画名师。最初,徐嘉炀进入宋代院体画名家唐鸿的门下,学习工笔花鸟,打下 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徐嘉炀又跟随“文人画家”彭袭明学习,首次接触到了宋元山水画,对李成、范宽等人的作品爱不释手;数年后,他又巧遇赵少昂,跟着他 熟悉了岭南画派风格,更加懂得了师造化和革故鼎新的重要性。

  “文革”期间,很多人认为内地的国画已经衰微,香港地区反而继承了中国画的 正统。但由于徐嘉炀有机会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交流,他发现,内地的知名画家们仍然画得非常好。“当时我就明白了,如果自己按照传统的路子走下去,没有 太大希望能‘自立山头’,因为高手林立。传统中国画已经走到了讲功力、讲笔墨极致的程式化地步,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就无法当大师。”因此,徐嘉炀开始考虑 自己的“变法”问题。

  后来,香港地区引进了包豪斯教育,在美术上不讲求临摹,只重视原创,重视“我手画我心”。但当这种思想渗透到最基 础的美术教育中,徐嘉炀认为很有问题,小学就“创作”,不再讲究基本功,没有根底,画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轻飘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画要‘变’,笔墨功夫 也不能丢。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

  经过差不多五年时间的静思,到1982年,徐嘉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变革之路——大力发扬东方写意精神,同时又注重透视,注重明暗对比,注重色彩和构图,让国画具有时代性。

  “传统中国写意画,所谓逸笔草草,完全是内心的几笔,很多当代人,尤其西方人是看不懂的。而我通过自己的处理,达到了‘新’与‘旧’的结合,当代人一眼 就能看懂。细细品味,又可以感觉到当中的笔墨味道、东方精神。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借鉴西方的现当代绘画流派,我们的写意画很早就超越他们了。”徐嘉炀笑 道,虽然自己有点狂妄,但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的固执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太丰富的宝矿了,只要我们懂得变通,今天能够发光发热的东西太多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