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5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曹喜蛙
说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我还是关注相对小型的城市,尤其城镇化风潮中的小城市,那些县级城市。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有文化气息的县级市,那才是一个国家是否崛起的核心地段,因为现代文明的中心已经从农村进化到城市,而县级那样的小城市才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单位。
一个新兴的现代小城,最起码应该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它们既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的记忆、发展格局,试想一座城市连起码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都没有,那是多么的可怜?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估计图书馆与档案馆可能走向一体化,但是博物馆、美术馆是绝对不能少的独立建筑。我曾经去过南方一座小城,那里的博物馆吓我一跳,那里的藏品不亚于一座大型博物馆,让我很羡慕,想多住几天。
譬如有人说,现在有一股建美术馆的风潮,尤其北京有那么多的美术馆。我想的是这些美术馆要是分别建在各地的小城市那该是多好啊。当然这一点可以慢慢实现,我就想过那些北京宋庄的艺术家,他们在北京可能不算啥,但当有一天他们老了,他们的作品也许大的美术馆不会接纳,但是那些小城市的美术馆能够接纳那也是非常幸运,因为美术作品的最好归宿当然是美术馆,不保存下来怎么在历史的长河进行博弈呢?到底哪种美术是好的,很多时候是需要时间来评判的,很多时候评论家说了都不算,公众才是这些艺术真正的主人翁。
有一年西班牙的巴塞尔艺术馆有个计划,想购买毕加索两件作品,大概要950万瑞士法郎,说好政府出资600万,其余部分艺术馆自己筹措。不要看这两件作品很贵,但不要忘了,这个交易还有个附件,画的出售方施特赫林家族是个收藏大家,如果交易成功,他们家族基金会的全部藏品能在该艺术馆免费展览15年。600万元,现在听着不是很多,但当时可是很大一笔费用,政府也很为难,于是有人想到由全市民众公投,没想到真的引起全市民众的热情。不但是所谓的文化人,就是当地的青年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支持购买毕加索的作品,为此他们到处宣传,街道、酒吧和餐馆,大家都戴着一枚“我爱毕加索”的徽章,最后终于投票通过购买毕加索的作品。但政府的钱也不够,很多钱都是大家捐助的,而且都是私人捐助。
小小的巴塞尔关于购买毕加索作品的投票后来也惊动了毕加索,他们的激情证明巴塞尔无愧于一座文化之城。毕加索后来特意决定捐赠巴塞尔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著名的《阿维尼翁的少女》。而另一个收藏家也将自己珍藏的毕加索的一幅《诗人》捐给巴塞尔艺术馆。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激情,巴塞尔人的激情不但感染了艺术家,也感染了收藏家,这就是我所说的城市气息的吸引力。
不要以为公众不关心艺术,不要以为艺术家很爱钱,除非你对艺术冷漠,艺术和艺术家才对你冷漠。
上一篇:徐永明:克孜尔壁画的三大病害
下一篇:市场不好了 画家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