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8 来源: 知乎 作者: 张小玉
蒙克 《青春期》 1894 年 -1895 年 布面油彩 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
今天这幅名画中的趣味大概是压抑的。而很多经典并伟大的艺术,也正是压抑的。悲伤时,我们画画、拍片、奋笔疾书,欢愉时,我们更爱哼歌、做菜、谈情说爱。提到少女,你会想到怎样的形象?画家们笔下这些年轻的女孩,是这样的——
她也许是雷诺阿笔下的少女,恬静而带着天真的欢乐气息,像是不识愁苦的稚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十七世纪荷兰画家扬·弗美尔的作品
她或者是维米尔画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殷切而又淡淡忧伤的眼神,让所有看过画的人都无法忘怀;
齐白石 黛玉葬花图
或者,还有为数不多的少女是齐白石笔下黛玉葬花图中的黛玉,瘦弱而病态。不过似乎宝钗和湘云这种健壮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更受欢迎;
因此,当蒙克笔下的少女带着那贫瘠的身体出现在画中时,没有了少女新鲜而美好的气息,甚至与黛玉那种文艺青年因精神的丰饶而带来的身体上的清瘦不同,那是种真正的贫瘠——孱弱、焦虑、痛苦、压抑,充斥着死亡的气息。
画家蒙克,是一位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是一种区别于现实主义的重要艺术流派,它们二者的渊源,大概得追溯到艺术的起源学说。
艺术起源说中,有两个影响力非常大的。
一个是模仿说也叫再现说,它强调的是文艺模仿自然,在现代诞生的现实主义艺术,便是以再现说为基础的,只不过此时的现实主义已经破除了“模仿”的障眼法,因为时代背景变了,同时受到了现代意识和启蒙意识发展的影响,所以现实主义艺术所追求的再现生活,可比再现说呆板的模仿更能体现生活的立体性和内在的真实性啦。
后来,人们发现再现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表达人们内心肿胀的情感了,花花世界虽好,可天空怎么表现悲愤的情绪?清风如何传达那种扑面而来的喜悦?一个在田地里拾穗的妇女,如何揭示她心中丰收的雀跃或者过劳带来的苦涩之感?所以,能够表现内心世界情感张力的表现说开始发展。
表现主义艺术,遵循的便是艺术表现情感这一观念。它诞生于19世纪末,追求一种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探索人内心最隐秘的心理状态,而且运用和现实主义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颜色非常鲜艳,形式上不介意把表现对象扭曲,画法也不再追求透视等技巧,突出人的内在情感性——总之,表现主义看上去就是种不太理智的感性主义。不过人的内心不也是这样吗,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隐秘幽深的很。
所以,蒙克出现了,26岁的他就曾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1/3她是少女,她是恐惧和诱惑。
这是个月经初潮的少女。像所有没准备好自己要变成成熟女人的女孩一样,看到白色床单上那一块血迹后,她紧张了。她的双腿紧紧的合上,对于那意味着身体的变化、意味着长大的东西,她瘦弱的身体开始颤抖。
也许,那还意味着性。夜间惊醒的女孩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也许不会如此无所适从像怕被人看到似的需要把双臂紧紧的护住自己的私处吧。她的恐惧像是还来自对面一双男人的眼睛——那也许是把她当做模特的画家蒙克,或许,在女孩的眼中就意味着那是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看到她如此赤身裸体的任何一个男人。卧室的黑夜被一束莫名的黄色光源暧昧的照亮,而墙上那巨大的黑影,正是男性生殖器的造型。那抹黑影,也许正意味着女孩恐惧的来源。
也许,这女孩,就是蒙克自己。这幅画诞生于1886年,23岁的蒙克有着青春期少女一样敏感的内心。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是蒙克对于女性的态度,是无尽的恐惧,他心目中的女性,是危险的。所以画中那带着羞涩、惊惧、无力感还混合着暧昧的女孩,正是蒙克对女性态度的化身。
蒙克对于女性的恐惧,源于他的童年阴影。蒙克5岁时母亲由于肺痨而离世,14岁时遭遇了姐姐以同样的方式死去。没有了女性亲人的小男孩世界是荒凉和寒冷的,所以蒙克一生的艺术轨迹都是在填补这巨大的空洞——疾病、死亡和爱欲是他画中永远的主题。缺乏爱和温情的蒙克一生都在女性身上寻找着,他认为女人与性爱是武器,他如此热烈而病态地渴望着女人,不但渴望她们的爱,同时也热切地渴望着她们的肉体,似乎只有通过她们,享有她们的爱与肉体的温馨才可以暂时忘却和摆脱尘世的寒冷与惧怕。
蒙克《病孩》 怀念去世的姐姐
蒙克《死去的母亲和孩子》 怀念去世的母亲
蒙克 《吻》
即使是男女间美好的爱恋,也充斥在幽灵般的黑暗中。蒙克对爱欲这般渴望,却也深刻的恐惧着。
将女人与爱欲视为武器者,也必将为其所伤。蒙克的两次爱恋都深深的刺痛了他。所以,他的绘画中从来都在描绘这种女人——充满诱惑而危险的美女蛇,她们是火焰,靠近就会焚烧。
蒙克 《马拉之死》
大卫的那副同题材画作突出了革命者的风采,而蒙克生生把它画成了男女之间因为爱恨情仇而把男人杀死的情节,太希区柯克了。
蒙克 《吸血鬼》
在蒙克那里,越是漂亮女人,越是危险。
蒙克 《圣母像》
即使是端庄如圣母,蒙克也敢画得如此鬼魅迷幻。这个圣母是在怀念自己的姐姐,也可以是任何让蒙克备受折磨的爱情中的女人。
2/3一种对病态美的迷恋。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在《情人》里让男人对枯萎的女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年轻鲜嫩的女人令人垂涎,而这渐渐丧失了性吸引力的女人却更有病态之美。
对于病态美的痴迷,东西方有一种莫名的默契。
“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位于塔尖的审美就会爆发出倒金字塔的影响力,比如缠足,也是集自虐、暴力、性等病态美于一身,就影响中国上流社会近一千年。所以看看东方的文艺作品中,捂着胸口的西施、孱弱多病的泪美人黛玉、常忧郁自怜自比美人怨妇般的屈原……此等纤弱之态,非常契合我们儒家文化的浸染和中国的阴性哲学,绝对是最合东方人口味的美感。
西方对于病态美的迷恋,源自他们的文化割裂。长期以来,西方人的思维是形而上的,古希腊偏重知识和理性,讲求一种和谐之美,而近现代以来,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夸张到理性已经控制不住从而肆无忌惮地迸发出来的地步,理性克制与主观情绪失衡,造成了这种病态审美的发展。所以他们追求女性曲线美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塑身内衣,过去只是紧而已,现在新闻里报道的哪个女人整日束腰到腰只有三四十厘米,那一定是国外某个痴迷这种遗风之美的病态女人。再比如在身上穿各种环,纹身、舌环、鼻环、等“摧残”身体的行为皆是现代西方社会一种极端的追求一种畸形的“病态美”的行为。
蒙克所处的时代,受到尼采、柏拉图、克尔凯郭尔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艺术家间的相互启发也有很大的作用。蒙克个性很强,类似的艺术家还有凡·高。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出一种着名的日神和酒神之说。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也是一切造型艺术之神和预言之神,它的智慧就是克制、平静、安详、静穆,代表和谐、理性的美好梦境。酒神要反其道而行之,酒神不但不改造不修饰这个世界,他反而要揭露世界的丑恶和污浊,要揭示人的生命的痛苦和不幸,他要让生命感受到与生俱来的痛苦并认识这些痛苦,它代表一种醉态,在痛苦中获得生命极致大飞扬。
所以蒙克的这种病态美,是一种酒神精神的高扬,在《呐喊》这一最负盛名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但蒙克更多如《青春期》这类的作品,则是病态美中的另一种——禁欲系的病态。
3/3禁欲系,是种孱弱的能量。
如今“性冷淡”风和“禁欲系”人简直被推崇的不要不要的,有个词叫normcore,它设计简洁,颜色清淡,以棉麻质地为主,这种风格也被称作性冷淡风格。而现在对于男神的评定,大家也好像更喜欢像梅长苏这种禁欲系的了,男色时代也在不断改变着审美。
而蒙克画中的少女,便是带着这种禁欲感的。但是,这两种禁欲系真的一样吗?
女人们花痴的那些禁欲系男人,恐怕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缺乏性吸引力,相反,这更是一种newsexy,看上去一本正经不近女色,对尘世灯红酒绿不屑一顾,却因你,禁欲变纵欲。而且,一定他要很帅。所以,这种所谓的禁欲气质其实是另一种非常强大而有吸引力的能量体现。
《青春期》中少女的禁欲系,是因为能量的缺失。那种表情和身体上的麻木与恐惧,是真正的孱弱与病态。
“能量”是人身上我最看重的一种东西,它代表着人之为人那种生生不息。没有能量的人是麻木而平庸的,那种常年泡在苦水或者甜水里的人,常会丧失这种能量,他们拘泥于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温吞而无趣,但又不自知。我热爱那种生龙活虎风风火火之人,那种对生活和生命的热忱,是平凡人生中最亮眼的一道光了。因为这道光芒,人才之为人。
所以,艺术家们天生便具有这种病态,他们的骨子里,也有一种对病态美的趋向性。如有一天幸福成了持久的现实,那必然意味着冒险的丧失与单调的重复。你所有不幸来自于不能接受太过幸福的人生,你的贪婪与软弱注定你了你以受虐的形式接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