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与垃圾就差一个态度

时间:2015-11-04    来源: 羊城地铁报    作者: 林卓芬

摘要:艺术家眼中的作品,在大众眼里可能就是垃圾。有些艺术品的造型着实让人难以理解,真相可能是,你真的不理解……

    艺术家眼中的作品,在大众眼里可能就是垃圾。有些艺术品的造型着实让人难以理解,真相可能是,你真的不理解……

    最近,意大利一家艺术馆,一件现代艺术展品因为长相“太随意”,被清洁工当成垃圾扔了。被扔的艺术品名为“今晚我们去哪里跳舞?”由散落一地的空酒瓶和彩色纸屑组成,反映1980年代意大利的享乐主义。

\

    想成为艺术品先过清洁工这关

    这不是清洁工第一次和艺术品“杠上”了。2001年,英国艺术家赫斯特的展品在伦敦一家艺廊被当成垃圾丢弃,那是一个由烟灰缸、空酒瓶、没洗的咖啡杯、皱报纸组成的展品。2004年,伦敦一家艺术馆的清洁工扔掉了一个装满破纸和硬纸板的包,而那竟是德国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格的艺术品。

    不得不承认,这些艺术品确实与垃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熟视无睹、随意丢弃的日常物品(或垃圾),经过艺术家的挑选,进入艺术殿堂,就成了艺术品。难怪网友调侃,“清洁工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用行为艺术把你们的无病呻吟扫进垃圾堆。”

    艺术家太哲学却感动不了观众

    电影《触不可及》中,Driss无法理解雇主为何对一幅“鼻血飞溅”的画作凝神良久,“这家伙流了一摊鼻血在布上,就要卖三万欧!”对此,恐怕不少人深有同感:眼前垃圾艺术品感动不了你,但价钱能吓死你。有人自认欣赏能力有限、思想深度不够,有人归罪于社会风气和市场,也有人将责任推给艺术家本身。艺术家徐冰就曾给出解释:当代艺术家想摆脱工匠身份,获得哲学家资格,但思想并不深刻,变成“胡言乱语或装疯卖傻”。策展人梁克刚则辩解:“如果你真的认为那是垃圾,是因为你不了解艺术的轨迹。”

\

    态度才是真相观念能影响世界

    关于“垃圾”进艺术馆的轨迹,还得从杜尚说起。1917年,杜尚从商店里买来男人尿池,将其命名为《泉》,直接拎到展览会展出。当时,杜尚只是想“通过它来减弱人们对美学的吹捧”,没想到一举成为“里程碑”。很多美学家曾指出,《泉》与其说是一件“作品”,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有人评论,杜尚把艺术家拉下了神坛,也把观众推下了深渊。

    为什么垃圾能成为艺术品?一位网友解答,“因为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观念影响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人们会对艺术品感兴趣?电影《触不可及》告诉你:“因为这是人们来过这世界后所留下的唯一的痕迹。”

\

    它们是艺术品却被当成垃圾

    1917年时,由阿尔佛雷德·斯蒂格利兹所拍摄的《泉》照片。

    萨拉·歌德辛米德和艾伦诺拉·夏利的装置艺术作品《今晚我们去哪里跳舞?》。

    德国艺术家波依斯的艺术作品《浴缸》。

    法国画家杜尚的作品《瓶架》。

\

    艺术品还是垃圾 围观群众各有说法

    我能欣赏我大晒

    ClairConstable:《泉》这个作品,在艺术理论研究者的眼里,那是革命的赞歌;在普通游客眼里,那就是个破马桶,还有个疯子的签名。咱们大可不必互相伤害。各取所需不是很好么?

    我看不懂我嘲讽

    75:一个艺术品,如果脱离了大众的审美,那它算什么,一群人自嗨?

    平安:有些所谓的“艺术”本质不过是垃圾,是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装”,我们缺少的就是拆穿谎言的“孩子”。

    懂不懂都要尊重

    Lazlo:不会欣赏艺术不要紧,但是在学会欣赏前最好保持尊重。

    笙箫默:对艺术保持平常心,对知识保持敬畏。大多数人恰恰搞反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