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抽象主义的叛逆:不具审美特性的波普艺术

时间:2016-01-21    来源: 搜狐时尚    作者: 搜狐时尚

摘要: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

  波普艺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

  波普的由来

  波普”(pop)也是“棒棒糖”的一个简化口语词,可追溯至十八世纪。表示可口可乐之类的“汽水”(sodapop)一词,大致也是那个时期产生的(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开启的声音)。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轻松愉快的享乐和渴求欲念的转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一般认为,波普艺术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首先在英国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引发,他们对于新兴的都市大众文化十分感兴趣,以各种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

  1956年,独立团体举行了画展“此即明日”,其中展出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副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画里有药品杂志上剪下来的肌肉发达的半裸男人,手里拿着像网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头上还贴着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并加了镜框;桌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罗杰基斯特”牌火腿;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必需品,灯罩上印着“福特”标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街道上的巨大电影广告的局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那个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着的三个大写字母得到解释:POP。该词来自于英文的“popular”,在汉语中一般地音译为“波普”。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

  波普艺术特点介绍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现今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波普艺术运动代表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

  #FormatImgID_6#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着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罗伯特·劳森伯格

  #FormatImgID_8#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是战后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在美国与欧洲学习艺术后,于1949年进入“艺术学生联盟”,并开始在全球的剧场中从事舞台与服装设计。之后,他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试验摄影设计与绘画,逐渐发展出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融合绘画;这是一种美术拼贴技法,利用生活上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组成抽象的画板画。

  当时抽象艺术盛行,但劳森伯格却对抽象艺术推崇的即兴创作非常反感,反而对制作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创作世界里,报纸、广告、商标、影视图像、封面女郎、快餐、卡通漫画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他几乎把所有可以找到的东西,甚至喂饱的山羊、剪碎的报纸、布料、时钟、摄影、绘画等,一股脑地塞进自己的作品中,再用颜色拼合。

\

  劳森伯格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他的“集成”作品引发了二战后美国艺术界的骚动。此次展出,不啻是一次对他的作品的梳理。

  纽约城市艺术博物馆负责19世纪和现当代艺术的馆长说:“劳森伯格的‘集成’系列创作于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特殊时刻,也是美国艺术的革命信号。自他以后,那些拒绝单纯叙述或者视叙述为儿戏的年轻艺术家们,在质疑那些比真实世界。

  1986年,罗伯特·劳森伯格所创作的BMW635CSi汽车,与70年代的其它BMWArtCars主要的差异在于,这是一辆量产车而不是赛车。罗伯特·劳森伯格利用摄影技法将画作(包含数件知名的画作)进行修改后重现于车身上。车身左侧是Bronzino的作品“饱经世故的人”(ManoftheWorld),车身右侧则是Ingres的绘画作品“大宫女”,树与草的照片则强调了与汽车有关的环境问题,而轮圈则是以古董瓷盘的照片所组成。1986年,罗伯特·劳森伯格的BMWArtCar在纽约的BMW博物馆首度现身,为BMWArtCar的美国普普系列画下完美的句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