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艺术周速读香港美术

时间:2016-04-05    来源: 联合早报    作者: 联合早报

摘要: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邀请下,本报记者到香港采访、参观,与当地艺术工作者、画廊业者、策展人、独立空间负责人、艺博会总监等美术界人士见面,近距离观察香港美术的生态变化。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邀请下,本报记者到香港采访、参观,与当地艺术工作者、画廊业者、策展人、独立空间负责人、艺博会总监等美术界人士见面,近距离观察香港美术的生态变化。

  在三天的接触中,记者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当代美术世界?

  28岁的香港艺术工作者邓启耀,像很多香港青年艺术工作者一样身兼数职,一边在香港艺术中心做策展,一边做艺术。全职做艺术是他眼下无法想象的。“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的60个美术系同学里面只有五个人继续做艺术,其中仅一人有办法全职。”

  邓启耀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a.mspace画廊展出几件水墨装置作品,有长270公分水墨绢画横幅,价格在7000至2万元新币之间。“好犀利”的是,他的这些作品全部在仅有180平方英尺的青衣住家完成!

  拆门画画——劣势中求存的艺术工作者

  怎么可能?他说:“空间不够大,只好把房门拆掉。画画的时候,门就当成桌案用。画完再把门装回去。”

  当你觉得他的创作环境好夸张时,邓启耀说自己的生活已经比他老爸好很多,当年一家八口要挤200平方英尺的房子。他还由此童年经历变化出水墨装置。像插在自己山水画装置上方的电风扇,就是因为当年房子太小,风扇没地方挂,只好插在墙上的行货画中间。“香港人一看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在山水画中间安一个风扇。”

\

  邓启耀作品:山水画中间插了风扇,香港人住房狭窄的最佳证据

  不少香港艺术工作者在工业大厦租房或在家中创作,香港政治波普丙烯画画家兼教师谢炎安(42岁)租的却是新界西北部元朗,600平方英尺的村屋空间。“离家很远,去一趟要花一个半小时,有时就在画室睡觉。不过是朋友租给我的,价钱实惠。”

  别小看元朗村屋,谢炎安说他可买不起,要1000万港币(约175万新元)!

  香港寸土如金,走在市区环境嘈杂,人声鼎沸;画室难求,就连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也不容易找。

  不过,像在巴塞尔艺术展非盈利艺术空间区“ParaSite”展出作品的香港声效艺术工作者兼展览筹办人黎仲民(28岁),就把香港的嘈杂变成创作的泉源。他说:“Noise我不反感。我们就住在吵闹的都市,对杂音我有喜好。都市给我们更多探索声音的可能性。”

\

  香港艺术工作者黎仲民在巴塞尔艺术展非盈利艺术空间区“ParaSite”展出声效作品。

  和几个艺术工作者合租800平方英尺工厂空间的黎仲民说,自己用合成材料制作的声效作品,以“携带型”为主,他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挺在意经济效益,有什么就用什么。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我创作用的就是香港最现成、便宜的电子零件。”

  香港人不关心香港艺术?

  除了创作环境,香港艺术工作者也面对收藏家有限的问题。巴塞尔艺术展进入第四届,这几年国际大画廊也如雨后春笋入驻香港市区,整个艺术收藏市场似乎都对香港艺术有利。但去到巴塞尔的香港会展中心现场,香港艺术工作者及香港画廊的踪迹并不显著。告诉本地画家如何找香港艺术,自己的形容竟是:一楼会场走到完,最后一排便有……

  a.mspace画廊的巴塞尔空间便在这“最后一排”行列内。这家成立两年的画廊是艺术出版社出身,由旅居香港的台湾人樊婉贞担任总监。画廊展出香港与台湾新晋艺术家的作品,重视展览的学术评论。

  谈到小画廊的经营之道,樊婉贞说,与面向中国大陆藏家的国际画廊不同,a.mspace凭的就是一股对当地艺术的热情。“小画廊固然困难,但我们不是为了卖画而卖画。”

  只代理香港艺术的香港佳图画廊,在巴塞尔艺博会的空间,距离a.mspace几步之遥。画廊总监欧阳宪曾在香港万玉堂画廊和苏富比拍卖行任职多年,2001年开创佳图。纵观15年经营体验,他倒是挺乐观。“巴塞尔艺术展来势汹汹,让香港人对艺术有了更大兴趣。画廊早期的藏家多是香港人,那个时候确实不易。但过去五年,香港艺术藏家的国籍和人数都在增加。我对香港艺术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香港艺术到头来将会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

\

  谢炎安作品

  画家谢炎安在本地谁先觉画廊展览过作品,据他观察,新加坡人比香港人更支持本土艺术。“2014年我去新加坡参加新加坡画家的画展开幕,感受相当强烈。当地高阶人士不少会出席画展表示支持,在香港就没有这个习惯。香港的大画廊,包括发展中的西九龙艺术区都是支持中国大陆艺术,香港本土并不重要。但我承认,情况比以前好。”

  谢炎安分享,作为画家,过去他得拼命到处找机会。但现在学美术的学弟们却有创作机会送上门来。“2005年以后,因为西九龙艺术区的发展,很多财团纷纷找本地艺术家装饰他们的建筑物。不过他们的初衷不是真心支持艺术,而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形象,希望能在西九捞到工程。”

  财团与美术馆

不为香港美术发声?

  从1998年开始被热烈讨论的西九艺术区也在这次的参观日程上。这个建筑在40公顷填海土地上的艺术区,放眼望去空旷建筑工地上有几栋建筑逐渐成型,分别是与我国国家美术馆空间同等大小(约6万平方米)、计划在2019年开幕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适合小型展览的M+展厅,预计2018年开幕的戏曲中心,将举行户外大型活动的西九公园,以及还未见建筑雏形、以舞蹈艺术为中心的中小型舞台。

  西九曾因港府让香港三大地产财团竞逐其发展权,激起民间强烈争议,担心西九变地产豪宅项目,以致计划在10年前推倒重来。但自此以后,西九又陷入要发展游客经济还是要推动本土艺术的拉锯战。一般相信,西九真正完工要10至15年以后。

  就以M+视觉文化博物馆为例,一直在镁光灯下的是瑞士收藏家UliSigg半售半赠给博物馆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批共1463件作品,其中47件由博物馆在四年前以超过1.7亿港币(3000万新元)购入。80件作品今年首次在香港展出,“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40年”展,今天恰是展出最后一天。

  香港汉雅轩画廊总监张颂仁前不久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谈到希克的收藏时说,希克的目光建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主义、当代性,只算代表反官方的政治立场。他认为,中国文革后期在官方话语外的民间有非常丰富多样的文艺表现,远比这种西式的小资产绘画有意思。

  希克作品在媒体不断出现,同样造成M+及西九的对外形象“贱内贵外”。对此,来自美国的M+总策展人郑道錬受访时说,这是错误的印象。“博物馆5000件收藏中,有超过20%是香港的物件。我们的网站上就写得很清楚我们收了什么,这些资料唾手可得。我们对自己身在香港非常清楚,任何一家优秀的、认真的博物馆,都不可以轻视本土。”

  为了澄清这一点,M+将在正式开馆前的小型展览中,不断聚焦香港艺术,包括今年底以出生中国的40岁香港艺术家曾建华作品展为M+展厅开幕,以及明年初聚焦香港流行文化视觉元素的展览。

  争议声中,对西九及M+的支持声音也不少。创建六年的香港刺点画廊,其总监秦美娜相信,西九龙艺术区与M+视觉文化博物馆将会是区域最好的。“我绝对支持M+,他们将为香港艺术提供展示平台,他们也积极收藏一直被其他博物馆忽略的香港创意人的作品。M+策展人也非常深入民间,主动与创意人建立关系。”

  “艺术不需要政府太多支持”

  有趣的是,曾是摄影师,且画廊代理不少香港艺术家作品的秦美娜,并不认为本土艺术需要太多香港政府部门的支持。“我不认为艺术家需要政府太大的支持。虽然政府也提供工作室和项目津贴,但我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其独立性,选择要不要接受政府的支持。”

  政府资助以外,香港民设的非盈利独立空间近年来继续增加。包括香港艺术家自行创建、位于九龙深水埗的“咩事艺术空间”,港岛湾仔的“据点·句点”,都在近年成立。财团如赛马会文物保育有限公司营运的“大馆”古迹及艺术馆即将在年底开放,由南丰作坊、南丰店堂及六厂基金会营运,聚焦纺织艺术的“南丰纱厂”预计2018年完工。

  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徐文玠:没有任何人或财团可以控制我们

  以收藏及整理亚洲美术文献、举办美术讲座为主要活动的“亚洲艺术文献库”,是总监徐文玠在2000年创建,目的是为了解决亚洲当代艺术史各方面进展有待记录和保存的当务之急。今天,文献库的运作继续弥补了仰赖官方来保存艺术材料的缺失。

\

  成立于2000年的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位于上环,拥有超过6万件文献收藏。

  “譬如2009年过世的香港老艺术家夏碧泉,遗下收集了50年的香港美术史料,我们便着手整理,将之数码化,同时也要为史料找一个合适的收藏空间。”

  徐文玠说,香港还没有关于本土美术史的专业论述,院校要教导香港美术面对重重困难,因此文献库与香港大学合作,研究如何教授更有厚度、多样性且丰富的香港美术史。

  要维持这样的空间运作一点都不简单。聘有40人的文献库每年获得政府8%的营运资助,但2000万元港币(约350万新元)的营运成本,极大部分都要靠筹款活动来寻得支持。“政府给支票当然好,但也会改变我们的独立性。我们要非常非常独立,没有任何人或财团可以控制我们。”徐文玠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