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草原的青铜记忆:2700年前就出现的古铜矿

时间:2016-06-18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作者: 内蒙古日报

摘要: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有7000余处,其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为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于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以赤峰药 王庙夏家店、蜘蛛山、敖汉旗大甸子遗址、范杖子墓地为典型,其后又有赤峰三座店山城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重要考古发现。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有7000余处,其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为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于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以赤峰药 王庙夏家店、蜘蛛山、敖汉旗大甸子遗址、范杖子墓地为典型,其后又有赤峰三座店山城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南边老哈河流域以宁城县南山根遗址为代表,北边西拉沐沦河流域以赤峰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为典型,时间为夏商至春秋时期。同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在赤峰地区还有井沟子、铁匠 沟、水泉等文化类型。内蒙古中南部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较为典型的是准格尔旗大口村的“大口二期文化”和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文化”。在朱开沟文化的第五段 遗存,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戈,从而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时代上限上溯到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也就是商代早期。经过考古发掘证明,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代表的“朱开沟文化”,是属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其时代下限距今2500年左右。

  我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灿烂的青铜时代。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先民也开始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几千年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内蒙古的文化历史很早就呈现出厚重坚硬和鲜明的游牧文化风格。——编者

  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已发现的数千处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和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车马器等,这些具有生动造型和独特纹饰的青铜器,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商代祭祀礼器青铜甗

  1973年出土于赤峰市 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现“藏身”于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的青铜甗,确认是举行大型祭祀的礼器。青铜甗高53.5厘米、重12公斤,外表浑厚,口沿部有两个对称 的竖耳,器腹上部装饰三道弦纹,下部每个袋足装饰上宽下尖的两道弦纹。整体用三范铸成,有明显铸缝。其造型和纹饰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铜甗类似,为 距今4200年至36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的早期作品。

  最近,文物考古专家在出土这件青铜甗的北部山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桌形石块,其正北方有一高耸的馒头状山峰,至今依然是当地人祭祀的神山。有人考证这件青铜甗是摆放在巨石上用于祭祀神山的礼器。

  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还有一件刻有城廓和族徽铭文的青铜甗。其高66厘米,有明显的烟熏痕迹,也是祭祀的礼器。这个族徽在甲骨文中出现,已证实为 方族的族名。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想: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同时在敖包山出土的还有一件高67厘米的青铜鼎,口沿部有二竖耳,三柱足,腹部装饰三道弦纹,也属夏家店下层文化。

  专家分析,这三件大型青铜礼器铸缝明显、内外范的定位方法与中原商代青铜器截然不同,铸造工艺更为原始,是与商代早期青铜文明同时并存的北方草原青铜文明。

  目前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青铜器。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发现1件小铜刀,形制和商代一致。夏家店遗址发现4颗小铜屑。敖汉旗大甸子遗址 出土耳环、杖首,其中杖首是合范铸造的青铜饰物,套在权杖头上象征威严。这个小型青铜铸件由两块外范、一块内范铸成,表面纹饰凸起,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 了制造青铜铸件的技术。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说,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来看,早商时期的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具有亲缘关系,这对商族活动于赤峰地区是一印 证。在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等地,考古人员发现的商代青铜礼器,也进一步印证了商族与北方的关系:商族在中原建立商朝之后,经常派人到北方举行祭祖仪式。

  2700年前的古铜矿

  遗存的青铜当时是在哪里开采和冶炼的呢?林西县官地镇中兴村大井自然村北1公里处,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大井古铜矿遗址让人叹为观止。遗存分布 在山冈和坡地上,有采矿坑、冶炼坩埚、工棚建筑遗迹等。47个露天采矿坑清晰可见,最长102米、最短7-8米,宽度为0.8-2.5米,深度为7-9米。矿坑之间不连接,有顺坡纵向开采的,也有横向开采的。地面上遗留的石质工具俯拾皆是。据工作人员介绍,铜矿的采掘工具主要是大小各异的石器。大型石锤用于开掘坑道,中型石锤和石镐用来剥落矿石,小型石锤和石镐用于选矿和粉碎矿石。

  遗址中分布着椭圆形、马蹄形、多孔串窑式炼炉,周围仍可见炼渣、木炭、坩埚碎片和陶范。两三千年前,这里的先民用粗糙的石质工具开采铜矿,冶炼并制造青铜器,冶炼技术并不逊色于当时的中原。

  考古人员在大井古铜矿附近的黄土梁还发现了一座青铜工匠的墓。墓中有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马头形陶质鼓风管和铸铜的石范,表明当时已采用人工鼓风技术掌握炉温。

  大井古铜矿遗址证实了两三千年前先民使用原始工具创造了灿烂的商周青铜器文化。为研究我国北方古代铜矿开采、选矿、冶炼、铸造技术及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证。

  距今2900年至2700年的大井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铜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直接以共生矿冶炼青铜的古矿冶炼遗址。

  使用青铜剑的东胡

  著名的小黑石沟遗址位于赤峰市 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村,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遗址。自1985年以来,考古人员对小黑石沟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有房屋、墓 葬、灰坑,以及金器、青铜器、石器、陶器、骨角器、蚌器等,其中青铜器的价值最高,包括礼器、车马具、武器、工具、装饰品等。

  历史文献考证, 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约600年中,东胡部落联合体中一部分在小黑石沟繁衍生息。

  东胡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共100多个部落分布在西辽河上游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东胡一名最早见于先秦的《逸周书》,《山海经》《史记》中对东胡均有记述。

  春秋战国时期,东胡逐渐强大起来,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成为当时燕、赵的劲敌。燕昭王时,招贤纳士,国势日强,大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退居西拉沐沦 河以北。燕国乘势在东胡占据的地方修南北两段长城,这是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它“因边山险,以河为塞”,像一条黑色的巨蟒,逶迤盘旋于赤峰大地,甚为 壮观。燕国在修建燕长城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长城内外设置五郡以拒东胡。五郡即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其中右北平郡址就在赤峰宁城甸子乡。

  早在战国前期,东胡人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从出土的文物看,东胡人铸造的铜箭、铜镞、铜戈、铜盔,不但工艺精湛,而且锋利实用。小黑石沟遗址出土 了大量轻捷方便的青铜短剑,有单鞘单剑、双联鞘双剑、不带鞘剑,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短剑形制多为刃部两侧有角状凸起的曲刃,这种曲刃剑极具 杀伤力。

  青铜短剑剑鞘和剑柄均有精致的纹饰,地域特征鲜明。双联鞘曲刃青铜剑正面排列数个三角形镂孔;虎纹曲刃青铜短剑柄手铸成两只对合的卧虎纹,虎身的纹饰很明显,虎爪与剑的中脊相接,十分精致美观。兵器中除青铜短剑外,还有素面和动物纹的青铜戈、青铜箭镞等。

  《战国策》中齐国民谣有“大冠若箕,修剑过颐”的句子,就是说东胡人帽子很大,像个簸箕,使用的青铜剑,竖在地上可以顶到下颏。

  青铜器具独特的动物纹饰

  与一些博物馆镇馆之宝“鼎”“尊”等雄浑大气的重量级青铜器不同,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上千件精致小巧、以动物纹饰为主的青铜及金银制品让人目不暇接。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鄂尔多斯博物馆联手,在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揭示了大致相当夏商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朱开沟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刀、鍪、护牌等,是内蒙古长城地带所见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和工具。

  起源于商代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在春秋战国、西汉初年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都是便于携带的小型实用器;大量的动物造型为装饰题材。青铜 短剑的长度大多在25-30厘米左右,剑身宽度2.5-3厘米左右,多数为直柄,少数为曲柄。短剑的柄首均有装饰,有的柄首铸成空心镂孔球形,内有弹丸, 摇动时可发出声响,称为“铃首短剑”;有的则装饰为鹿首、鹰首、马首、羊首等,称为“兽首短剑”;有的是圆雕或浮雕的双鸟回首、鸟喙相对状,称为“触角式 短剑”;有的柄首作蘑菇状,称为“蕈首短剑”。剑柄为美观和便于握持,一般都装饰蛇状横点纹、动物纹、鱼鳞纹、云形纹、几何形纹、凹槽或镂空等,也有在光 素的剑柄上缠绕绳索。

  青铜饰牌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能反映我国北方早期游牧民族文化、艺术特征的物品,图案的内容大多数采用浮雕、透雕、镂空、锤揲等手法,装饰写实或抽 象的动物形图案,动物种类有虎、狼、马、鹿、羊、牛、骆驼、野猪、刺猬、怪兽、飞禽、蛇等,或一只独处,或双双成对,或三五成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