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墨变|关于中国笔墨误读与再生的可能

时间:2016-07-08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99艺术网

摘要:2016年7月9日下午,“风水▪墨变——中国笔墨的误读与再生”群展在玉衡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了了策展,以此展示王劼音、余友涵、郑在东、陈心懋、蒋奇谷、陈九、余启平、何赛邦、邬一名、倪有鱼十位艺术家近年的水墨创作。

  2016年7月9日下午,“风水▪墨变——中国笔墨的误读与再生”群展在玉衡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了了策展,以此展示王劼音、余友涵、郑在东、陈心懋、蒋奇谷、陈九、余启平、何赛邦、邬一名、倪有鱼十位艺术家近年的水墨创作。

  展览现场

  本次群展以“风水▪墨变”为名,恰当的定义了这场水墨群展。在中国文化中,“风水”有着独特的意涵,它是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式,包括对环境的选择与对宇宙变化规律的认识。所谓的“风水”,算得上是天人合一的场气万有观的集中体现,有着开放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表示着“空濛玄虚”的意境,而这与当代艺术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不谋而合。谈到“墨变”与 中国笔墨的误读和再生,策展人了了说:“回顾当下的水墨艺术,它存在的意义本质上就是一个传统资源的再生问题。所谓再生就是水墨在遭遇和面对不同的文化情境和文化问题的时候,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和转化,借鉴和挪用当代艺术的学理,生成出新的文化意义。”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观展

  在对中国笔墨的探讨之下,参展艺术家在个人经验之下将水墨融入当下语境,为我们呈现出“中国水墨”如今的发展境遇。无论是王劼音的“纯粹”与“诗性”,余友涵的东方哲学与政治意味,郑在东的“文人味儿”, 陈心懋的“借古开今”, 蒋奇谷对笔墨当代性的思考,陈九“水”的多样性,余启平对“生冷”的调侃与“追忆”,还是何赛邦对白的执着迷恋,邬一名对平凡事物的怀疑与信仰,抑或,倪有鱼的理性延伸。艺术家凭借对“水墨”的使用、转化,以及传统意境的破立、再思考,在密切地国际语境流动之中,催生出水墨精神表征的风格变化。

  王劼音《山水笔记-三十七》

  277×70cm 纸本水墨 2014

  余友涵《抽象2014.3》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14

  郑在东《空山云雾》

  98×92cm 纸本设色 2015

  陈心懋《兰亭游记系列》

  138×69cm×4 综合媒材 2011

  蒋奇谷 《兰梅竹佛图》

  100×200cm 纸本水墨 2007

  陈九 《秋水之二》

  390×90cm 纸本水墨 2015

  何赛邦 《梅花桌子椅子》

  105×68cm×3 纸本综合材料 2015

  邬一名 《阳台上的植物系列》

  145×180cm 设色纸本 2015

  余启平《出门在外》

  61×91cm 2015

  倪有鱼《历史之音》

  卷轴装裱:画心 365×90cm 卷轴:450×92cm

  木刻、纸本手工拓印 2014

  纵观此次群展,背负传统重量的“水墨”在时代精神下谋求新的“再生”,期间的“误读”与“挫折”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延续的起承转合,在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鲜活力量,不停的探索、试错,在“误读”与“挫折”之中触发新的表达形式。或许,在艺术家们的努力之下,“中国水墨”在当代性的风水时运之下,能够一改自我封闭、自我相关的窠臼循环。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