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就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时间:2016-07-15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99艺术网

摘要:2016年7月16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在建福宫花园举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闭幕暨学术研讨会”,邀请各界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画发展现状和趋势。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颁发聘书,聘请他为“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成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之后第二位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同时,为了更好的研究、传播中国画艺术,故宫博物院决定在北京设立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聘请崔如琢先生出任院长。
\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崔如琢颁发聘书

  2016年7月16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在建福宫花园举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闭幕暨学术研讨会”,邀请各界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画发展现状和趋势。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颁发聘书,聘请他为“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成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之后第二位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同时,为了更好的研究、传播中国画艺术,故宫博物院决定在北京设立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聘请崔如琢先生出任院长。

  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探索中国画研究和教育新模式

  故宫一向以古典文物艺术品收藏著称,而此次成立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则是故宫博物院在艺术教育培训、研究、交流方面的新尝试。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复兴中华文化传统,致敬中国艺术经典;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中国艺术梦想” ,将为热爱中国画的青年学子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展中国画的研究和教育,为中国传统艺术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致辞

  崔如琢先生感谢故宫对自己的信任,表示任重道远,自己将和文化界、艺术界同仁共同努力,期望学院的成立和发展能在中国画教育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为培养中国画的后备人才,为文化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将资助学者治学研究,开展国内国际艺术对话,实践“正本清源,继往开来”这一校训精神。研究院也将关注中国书画收藏界的发展状况,并拟定期发布市场研究报告,以推动中国艺术收藏的发展。

  为发挥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故宫博物院2013年创建故宫学院,致力于故宫文化传播、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面向公众举办培训、讲座等。除了北京以外,此前故宫学院已在苏州、景德镇、西安分别与当地相关机构合作成立了分支机构。

  向故宫捐赠15件画作:当代指墨艺术入藏故宫博物院

  2016年2月崔如琢先生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 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向崔如琢颁发作品捐赠证书时透露崔如琢先生的捐赠带动了社会各界对故宫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让故宫“养心殿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得到了资金保障。

\

  艺术家崔如琢致辞

  事实上,崔如琢先生不仅捐献巨资,还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自己代表性书画作品15 件,这批指墨作品既有他代表性的大写意雪景作品《江山雪意》,也有逸趣横生的春景图如《谁送春声入棹影》、《丝丝垂柳下,春破一溪烟》,秋景图《千嶂远横秋色里》、《秋江归棹》等,彰显了他大气磅礴、浑厚华滋的创作风格。

  指墨又称“指画”,最早出现于盛唐时期,据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记载,张璪“以手摸素绢”,被视为指画出现的最早端倪。后清代高其佩将指画发展成独立画法,堪称这一画派鼻祖。现代大师潘天寿也对指画有继承和发展,成为这一画法的代表。多年来,崔如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直专注于传统水墨画笔墨结构的现代性探索。他创作的指墨作品,有时候需要手指、手掌、手臂、拳头,甚至一些自己发明的工具辅助作画。而他对中国艺术的精神体会和对宣纸与墨色的质感和机理的把握能力,让这样的绘画方式能够撑起大尺幅创作,整个画面的结构、章法、布局和气势酣畅淋漓,超越前人。

\

  艺术家崔如琢致辞

  此前崔如琢的指墨作品已经在全国数十个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展出,他还曾向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40件代表性书画作品。

  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于2016年2月25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隆重开幕,展出崔如琢先生代表性的写意山水、写意花鸟、指墨山水、指墨花鸟、指墨书法作品209件(组),展出四个月,崔如琢先生清隽浑厚的艺术风格与午门雄伟壮观的建筑景观古今辉映,彰显中国水墨艺术绵延千年的发展线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开幕以来有众多观众参观展览,中外领导人、各界专家学者,及海内外观众纷纷前来,为崔如琢先生气势恢弘、朴茂厚重的艺术创作所感染,认为展览不仅彰显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也呈现了他独特艺术个性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意识,极大激发了公众对中国书画创作的关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