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筹办婚俗博物馆 百年前鲁西流行姐弟恋

时间:2016-08-02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齐鲁晚报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视,因此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婚姻礼俗。继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组织实施的第二家分馆聊城婚俗博物馆开始筹备布展,该馆位于聊城古城楼北大街路东,展示鲁西百年婚俗变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视,因此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婚姻礼俗。继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组织实施的第二家分馆聊城婚俗博物馆开始筹备布展,该馆位于聊城古城楼北大街路东,展示鲁西百年婚俗变迁。

  现代高科技展示结婚那些事儿

  据了解,聊城婚俗陈列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位于聊城古城楼北大街路东,仿古建筑,上下两层,四合院型制,由政府无偿提供。聊城婚俗博物馆陈列内容共分四大部分,分别是婚前礼俗、正婚礼俗、婚后礼俗、特殊婚俗等,系统介绍和展示鲁西地区,特别是聊城一带清末民初人们的婚姻习俗。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视,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婚姻礼俗。中国的婚俗除了结婚当天的婚礼仪式,还包括婚前、正婚和婚后的各项礼仪。中国婚俗初步形成于周代,之后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一些地区还保持着古老的婚俗。

  聊城婚俗陈列馆将通过百年婚证、百年婚照、百年婚房、陪嫁用品等展品,反映时代变迁中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展览还将使用声光电、多媒体、雕塑、场景复原、三维成像等形式,立体直观地再现乐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婚礼的全过程。聊城婚俗陈列馆陈列文字初稿已经完成,各类陈列实物和辅助项目也在陆续筹备。

  并非全部盲婚哑嫁,古人也相亲

  现代单身男女相亲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而很多人意识中古人的婚礼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居多。古人婚前必须先完成纳采、合婚、相亲、纳征、请期、催妆、送嫁妆等六项准备工作,这是古代的婚前习俗。没错,古人也相亲。

  古人相亲是在合婚之后,由媒人联系、安排男女两家的长亲直接相看婚姻当事人的婚姻习俗,即女家相看女婿,男家相看儿媳。如果两方父母和其他长辈均觉得满意,就可以谈及婚事了。

  古代人相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男方的父母或婶婶、姑姑等长辈带着礼物走访女家。男方的礼物不在乎有多贵重,但要深得女方的喜好,不能触犯了女方的禁忌。到达女方家里后,女方家长一般都会让女儿出来倒茶、点烟,以便男方家人对女子的容貌、体型、举止、灵巧程度和贤淑程度作出判断。

  相亲的另一种方式是男子本人由媒人或尊长带到女家,在观察女方的同时,也接受女方的观察。男方登门相亲时,女子先偷偷在屏风后面窥视,如果满意便会亲自现身倒茶。此时,男子可看一眼女子。若表示同意,就接过茶水一口喝完;若喝下半碗,则表示尚需媒人商议,留有进退周旋的余地;若只是象征性的沾一沾嘴唇,就是出于礼貌,表示不同意该门亲事。同样,女方也可以串门的形式直接到男方的家里相看女婿。

  男女相亲除了在女方或男方家里举行外,相当一部分是在集市和庙会上。男女双方当事人各自由媒人或父母带到集市、庙会上,由媒人指引着让男女双方隔着人群远远看一下对方。无论相亲的方式如何,男方如果感到满意都会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给女子一个装有礼物或钱财的小红包。

  相亲演变到现代,成了寻求伴侣的男女之间直接接触和互相了解的过程。虽然男女双方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亲戚、朋友等,但现代的相亲形式更加开放和自由。

  百年前新人女方普遍比男方大

  古代婚礼婚前仪式多,正婚礼俗更有多项程序。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按照亲迎、进门、拜堂、喜宴、进洞房、闹洞房等程序,是男女双方正式结合成夫妻的嫁娶习俗。正婚礼俗是婚娶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隆重的环节,新郎按照正婚礼俗迎娶新娘,是对新娘身份地位的肯定。同时,由于举行婚礼时的宾客众多,场面也极其欢庆和热闹。

  婚后还有很多礼俗。男女结为夫妻之后,拜公婆、庙见、祭灶、回门等仪式。婚后礼俗是对婚礼当天不能及时举行的仪式的一种补充,使得婚姻嫁娶更加完备。新婚夫妇完成婚后礼俗,便宣告了新婚夫妇婚后生活的正式开始。

  在鲁西一带,过去还有一些特殊的婚俗,有的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有的则是出于对世俗的延续,比如娃娃亲、童养媳、转婚、冥婚等。

  聊城一带,在结婚年龄的界限上各有不同,但一般是早婚比较盛行。据《东昌府志》记载,清代和民国年间聊城、临清、冠县、茌平、高唐等县男十一二即娶,大者有十五六岁;那时女方普遍比男方大,一般大出七八岁,十来岁,少数大出二十岁甚至二十余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