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06 来源: 新快报 作者: 新快报
以“吐槽”当代艺术知名的策展人梁克刚对北京某民营美术馆主办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展览的虚假宣传进行了一次入木三分的大揭底和大曝光。
其实,这种虚张声势、名不符实的商业大师特展去年在上海已经上演过很多次。只不过,与北京的好排场、讲气势、追求明星效应相比,此展在上海要相对低调一些。因此,对待差不多同样性质的一个展览,由于宣传诱导产生的联想与实际展览品质之间的落差和张力,北京肯定超越上海。事实上,此次“毕加索·走进中国”展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众多艺术展览乱象中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所深藏的有个根本性问题:中国优质展览资源的匮乏。
眼下,全国正以平均每年100座的速度在兴建新的美术馆。仅2011年,该数字就达到了惊人的386座——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座新美术馆诞生。美术馆这种高速的发展与增长,一方面丰富和活跃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市民的业余生活,也推动了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但另一方面,美术馆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两个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优质展览资源的匮乏;二是专业人才的短缺。
国内美术馆的建设模式先盖房,再想着如何办展,与西方美术馆先有藏品再有场馆的理念完全不同。让很多投资经营者始料不及的是,硬件的投入是有限的,建成之后,后续美术馆的运营和发展才是真正烧钱的开始。随着一座座造型奇特、体量巨大的美术馆建立起来,投资者或者经营管理者才开始考虑,这每年12个月的展览档期,拿什么内容去填充?
毕竟,美术馆是建立学术制高点和长远文化价值的地方,它们以文化与艺术的高度来影响和福射社会。因此,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独特性和创造力作为评判依据。展览就是对艺术作品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展现出一个专业学术机构的立场与姿态,进而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美术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随随便便做展览的地方,它是提供高品质学术性展览的地方,那么这些高品质的展览哪里来?
一种是结合自己的藏品,通过专业人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之后所做的展览,比如说最近几年正在兴起的文献展和研究展。另一种是依靠资金实力,向国内或国外同行、基金会引进的特展。还有一种,就是结合美术馆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邀请策展人量身定制的品牌性展览,比如说双年展、三年展等等。再有一种,学术主题展,这类展览具有一定的问题针对性,对当下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作了学术性思考和总结的展览。
以上四种优质的展览资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历史积累、资金实力、专业团队、藏品质量、人脉资源、学术视野等等。
笔者认为,改变优质展览资源匮乏的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新建美术馆投资者或者决策者的思想认知。必须认识到,美术馆不是以硬件来建立其高度的,而是以软件来体现其实力和价值的。
其次,对于已经拥有一定数量藏品的美术馆,要重视学术梳理和基础研究,活化“典藏”。同时要逐渐明确本馆的收藏定位和方向,开展序列性和系统性的收藏。
再有,一家美术馆必须学会整合各种展览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傅军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
下一篇:中国艺术品基金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