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客观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访首都师范大学叶培贵教授

时间:2016-09-12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中国美术报

摘要:记者:今年初,《中国美术报》对20名一线书法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他们反映到一些问题,如“书法课不受重视”“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等。您从事书法教育多年,可否就此谈谈对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看法?

  记者:今年初,《中国美术报》对20名一线书法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他们反映到一些问题,如“书法课不受重视”“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等。您从事书法教育多年,可否就此谈谈对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看法?

  叶培贵:实话说,有些问题在预料之中,比如说“不受重视”。应试教育之下,“副科”被轻视乃至忽视是常态,改革虽然在深化,但惯性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不被忽视的“新常态”已在路上,但仍只是在路上。有的地方走得快些,有的地方走得慢些,当然也可能有的地方还没出发,都可以理解。此外,书法在古典私塾教育结束、西式学堂进入中国以后,基本上在中小学教育中是缺席的,百年空白,一朝补上,不现实。但既然已在路上,就有希望。

  实现这个希望的关键,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部不轻易改变政策;第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持续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决策;第三,老师们持续地优化教学。有此三点作保证,其他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再加上“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综合推动,书法教育得到重视的“新常态”一定能够到来,五年左右,书法课就可能在中小学教育中基本成型。

  因此,我建议老师们要有信心,直面前进中的困难,做好本职工作。有为才可能有位,优质的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还能影响学校领导和家长,从而凝聚各方相关力量,共同促进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

  记者: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仍有中小学教师反映缺乏一本简单实用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教材。您也曾从事书法教材的编写,可否谈谈在书法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最看重哪个方面?好的书法教材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

  叶培贵:坦白说,老师们关于教材问题的回答,令我感到意外!教育部在2015年就已经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组织专门的书法教材审查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1套小学三至六年级的《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并且由财政部拨专款、各省市自治区组织采购,发放下去了。如果反映没有教材的老师是三至六年级的,那是个大问题!说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完成教育部的工作。

  这些教材我没有机会都看到,但是其内容的基本构成我还是有所了解的。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一、基本技能分析和指导;二、基础知识介绍(包括书法家故事、历代名作欣赏以及相关文化内容等);三、练习册(教育部规定,练习册必须与课程内容配套并装订为一册,以保证即使是贫困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练习纸)。学习方法上,也通常涵盖了《纲要》中所提到的“描红”“对临”“背临”等等。虽然说都尚在探索之中,难以保证尽善尽美,但是基本知识和训练方法,都是符合《纲要》规定的,也都初步构成体系了。

  当然,如果反映情况的老师不是三至六年级的,那么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据我了解,有些省市组织专家自行评审并统一采购了其他年级的书法教材,这些教材的质量不敢说一定比得上教育部评审的三至六年级的那11套,但应该也不至于太糟糕。而没有采购其他年级教材的省市,老师们就比较困难了。然而困难的另一面,则是自主性、创造性,是老师们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按照《纲要》,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第二个目标是提高审美能力,第三个目标是借此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一本好的中小学书法教材,应该兼顾这三个方面。这也是我协助欧阳中石先生编写华文版教材时的原则。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要大规模培养未来的书法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汉字书写的基本技能,养成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能力,同时适度了解书法背后所关联的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记者:您是否认同“从楷书入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叶培贵: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说,这并不必然,因为每一种字体其实都各有其“基本功”,篆、隶书的功夫与楷、行、草书的功夫,是有区别的。彼此的功夫到一定阶段虽然可以相互促进,但是处置不当也可能相互干扰乃至相互制约。如果从中小学书法教育来说,这却是必须的。“普遍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现实中只能先落脚在楷书上,渐次扩展到行楷和其他字体。

  记者:如何理解“写好字、做端正人”这句话?

  叶培贵: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层,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一方面提高技能本身,另一方面也培养学习者的一些重要素质,比如专注力、平心静气的能力等等,积累一段时间,对人的心性是有好处的。第二层,“书法”是美的艺术,又连通着中国文化的很多重要内容,比如文学等。笔墨、文章的“美”的浸染,是可以提升人的境界的。书法甚至还连通着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比如“中”“和”“正”等,对学习者可能造成的积极影响也是可以想见的。当然,任何教育都无法保证受教育者成为圣人,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也才七十二,因此也不宜过分夸大书法教育对受教育者人格养成的作用。过大的目标,书法是背不动的。

  记者:为解决师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培训书法教师的培训班,打着“持证上岗”的宣传,对此您怎么看?书法教师上岗是否可以一蹴而就?

  叶培贵:教育部、中国书协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师资紧缺问题,教育部和中国文联有一个联合项目,准备用五年时间持续为各省市培训现任书法教师,这是比较可靠的。据我所知,各省市具体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也逐渐增加了书法师资培训项目。至于社会机构开办的培训班,我不了解,只能建议老师们参加之前先征求一下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

  上岗培训是教师执业的要求,这是应该的。书法本科教育起步晚,师资少,这种培训就更有必要。一蹴而就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持续培训、终身学习,本来就是能力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只要这种培训是真正的专业机构举办的,且教学人员是负责任、有水平的,即便非官方,也应该支持。“欠账”很多的书法,想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增辉添彩,重振历史的荣光,不应该画地为牢,而应该敞开胸怀,凝心聚力,集众志方可成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