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成为中日文化的友谊之桥

时间:2016-09-28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杭州日报》

摘要:由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和日本篆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西泠四君子——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将于明日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西泠印社首次举办囊括四位创始人艺术成就的大展,是中日今年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盛事,也是对印社初创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回顾。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活动

  华严经塔

  由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和日本篆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西泠四君子——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将于明日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西泠印社首次举办囊括四位创始人艺术成就的大展,是中日今年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盛事,也是对印社初创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回顾。

  印社虽以西泠为名,却不以地域自囿,“汇流穷源,无门户之派见;鉴今索古,开后启之先声”。这种坚守理想的文人风骨和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使得西泠印社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因此,西泠印社自早期开始就吸引了来自日本文化人士的推崇和仰望。河井仙郎和长尾甲是印社最早的海外社员代表,二人皆与“四君子”交情深厚,对吴昌硕万分仰慕。此后又有吴昌硕、日下部名鹤结友百年纪念碑树立、吴昌硕铜像捐赠、赴日西泠印社特展等重要事件,成为中日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此次举办的“创社四君子”作品展,无疑是近年来规格较高的一次中日文化交流展事。“四君子”的艺术作品在日本的篆刻学术团体中一直较为推崇,部分日本籍艺术家手中收藏有珍贵的作品,中日之间的联动和交流,互通有无,“四君子”艺术成就展得以全面呈现。明年该展览将会输出到日本进行展出,这样的良性互动可谓是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典范。

  书画印面面俱到 账册照片首次呈现

  本次展览展出了四位创始人书画印作品,全面展示了四位创始人的艺术风貌和成就,如此系统全面地展示四君子的书画印艺术成就在西泠印社历史上尚属首次。此外,一些珍贵文献资料的展出也是展览的一个亮点,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原始捐献账册在西泠印社历次大型展览中第一次集中呈现。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反映了早期西泠印社社址的变化过程,也见证了先贤们在孤山雅聚、踏青的活动场面,反映社址营建的捐赠名册和社藏文物登记入库的原始账本,体现了创社者们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四君子”为代表的创社者们开始的宏扬国粹、彰显人文的品格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相传,成就了印社百余年的伟大事业,最终使印社成为现存最早、影响最广泛、成就最大的民间艺术团体。

  先贤脚步未曾远去 四君子后人重聚孤山

  本次展览将特别邀请四君子的后人丁利年先生(丁仁之孙)、王乃康先生(王禔之孙)、叶金池先生、叶明华女士(分别为叶铭之孙与孙女)、丁如霞女士(丁仁孙女,吴隐外孙女)前往。

  丁利年是西泠印社社员,他一直在整理有关祖父包括书法、篆刻在内的各种资料,近年来则多着力于其诗词。他对祖父丁仁与王福庵、钟以敬等人研究西泠八家,吟诗联句为乐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对于本次展览,他说“我一生穷索苦求,收集研究祖父的诗书画印,如今终于聚沙成塔,我感到非常欣慰。”

  王乃康对祖父印象极深。他说,王福庵严于自律,对儿孙辈也很严格,每天一大早就让孩子们练字三十分钟,不论寒暑。王乃康透露了祖父刻印的一个习惯:王福庵喜欢在躺椅上仰卧操刀,石屑簌簌而下,不论他穿什么衣服,前襟都是白色的。王乃康表示,如今西泠印社在国内外影响力很大,这又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此外,几位创始人的后代都没有继续从事祖先的书画篆刻事业,此前也少有来往,可以趁本次展览的机会多做交流。

  叶明华认为这次展览很有意义,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如今要举办四君子展览,体现了对四位创始人的追思和敬意。

  丁如霞的身份最特殊,她既是丁仁的孙女,还是吴隐的外孙女,这正是四君子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本次展览的举行,丁如霞非常感动,她说:“今人能够饮水思源,祖父和外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是的,“创社四君子”才情和胸怀无疑值得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一份高尚和伟大也会激励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们继续艰难前行。

  此外展览延续了西泠印社服务公众的文化理念,坚持强调文物的展示与教育功能,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共享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届时还将举办“临‘寿’延年、国泰民安——观众临写《百寿图》” 群众活动。

  链接

  丁仁(1879—1949),又名丁辅之,字子修,号鹤庐,浙江杭州人。出生书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楼主”主人丁松生之孙。治印宗浙派,萧淡简静,秀雅纯正。书法以甲骨文著称,并集成联语刊行。家藏西泠八家印章甚多,嗜之成癖,辑有《西泠八家印谱》等。

  王禔(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书法。书法工篆、隶。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学篆范本。

  叶铭(1867—1948),谱名为铭,字盘新,号叶舟,斋名铁华庵。原籍新州,世居杭州,遂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故于金石篆刻颇多会心。善篆隶,能镌碑,工治印,精金石考据之学。著有《广印人传》《列仙印玩》《金石家传略》等。

  吴隐(1867—1922),原名金泉,后改石潜,号潜泉,斋名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习镌碑版,擅刻印。篆刻模汉宗浙。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出版印谱印论。

  1904年,丁仁、王禔、叶铭常相聚孤山“数峰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遂始有创办印社之设想。”吴隐身在上海,遥相呼应。因地邻西泠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于是取名“西泠印社”。陈振濂先生曾评价,对于西泠印社,“丁仁有定位之功,王福庵有标示之绩,叶铭有守护之劳,吴隐有联络之力。这四位名家,对西泠印社而言,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