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师的“司命”之职

时间:2016-10-31    来源:《美术报》    作者:《美术报》

摘要:“司命”是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生命的神。《装潢志》谈到“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把书画当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每一件作品不仅是一个物质体,作品的图像、艺术创作里凝聚着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我们经常说“妙手回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作品的生命,但是是不是能让它回到最初?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应对各种原因给作品留下的生命特征?中国画不像西方绘画,一笔下去已经变成了里外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由于历史的添加而更珍贵,是因为各种人文信息的综合,这个作品才那么有意思。但是同时,书画作品也很无奈,有了病害不像人可以说话,所以的确需要我们像医生一样,“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司命”是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生命的神。《装潢志》谈到“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把书画当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每一件作品不仅是一个物质体,作品的图像、艺术创作里凝聚着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我们经常说“妙手回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作品的生命,但是是不是能让它回到最初?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应对各种原因给作品留下的生命特征?中国画不像西方绘画,一笔下去已经变成了里外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由于历史的添加而更珍贵,是因为各种人文信息的综合,这个作品才那么有意思。但是同时,书画作品也很无奈,有了病害不像人可以说话,所以的确需要我们像医生一样,“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但是司命者有一些很尴尬的困境。今天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有的人可能只会一方面,但是书画修复是一个综合的工作。以前的作品因为私人收藏、皇室收藏,不太具备文化遗产的概念,而今天变成一个公共的文化遗产,那么修复师的职业操守就出现了。再包括修复理念上的误区、修复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修复师的修复行为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集传统技艺、现代科技、艺术鉴赏专家一起来制定方案。我们要围绕这个生命体系提出一个体系建构,比如说完整的科技检测分析报告,建设完善的病历档案,预防性保护操作,如何让它未来不生病?如何在出现一点异样的时候就控制它?再比方说医院会进行药品研究,我们修复材料的研究很稀缺,是不是有配套的工作?

  另外对于“修旧如旧”的思辨与“古意古色”的把握。“修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1952年最早谈到的,他说自己是“无齿之徒”。他装假牙时给牙齿染了一点黄色,看起来不会觉得是新装,有一点旧气。修旧如旧是一种复原性的修复,最早的提出并不是总体价值评判原则,而是一个技术性的原则。但是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3种方式,修旧如初、修旧如现和随旧做旧。修旧是复原性修复,那么每件作品应该要复原到什么程度?

  再说“古意古色”的问题,古意古色是中国人特有的很微妙的审美。早期有一些文献记载“古纸素有一般古香也”,对于气色、古味的把握是我们鉴定直觉的第一观感,决定了我们对于一件作品的第一印象。在修复的过程中要非常慎重,有可能以下几个环节会影响到我们对古色或者是古气的把握。比如说清洗,我们到底清洗到什么色度?是整体清洗,还是局部清洗?再比如说,我们看到绢本的书画,染色到什么程度,让整张画看起来像一个明代的画的色度,还是像宋代画的色度?其实染色非常考验装裱修复师的总体素养。再比如全补和原修补的痕迹是否要保留?修复者肩负“司命”之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希望能够和同道们一起推动书画修复的工作前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