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31 来源:《美术报》 作者:《美术报》
周积寅
记者:周老师,您最近主要在做哪些学术研究?
周积寅:最近刚刚完成了两本专著,一本是即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学精读与析要》(上下卷),包含了“中国画论析要”、“中国画类型析要”、“中国文人画论析要”三个部分,里面收录的有些文章是以前发表过的,大都分散在其他各个文集中,将其中有学术价值的部分汇总起来,以一种较为系统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全书共有20多万字,已经进入排版阶段。
另一本是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派论》,里面收录了我历年关于画派研究的文章,全书差不多有30万字。已经在做最终校审了,一切顺利的话,很快也就要和大家见面了。除了完成两本专著以外,我还在坚持中国画创作,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
记者:请您谈谈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是怎么从中国画创作专业转向中国绘画史和画论研究的?
周积寅:1958年,我以优等生免试保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学习,次年进入中国画专业,老师有陈大羽、沈涛、罗尗子等等,俞剑华教我们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当时俞剑华教授68岁了,他向系里要个国画专业毕业生,把他的中国绘画理论、美术史继承下来。
我那年正好毕业,在分配工作前一天,学校党委副书记龚惠山找我谈话,说:“俞剑华教授已年近古稀,希望在中国画专业毕业生中挑选一个接班人,院系领导征求老先生意见,决定将你留下,跟随其进修,从事中国画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不过你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搞美术理论是要长期坐冷板凳的,要读很多书,不下苦功是接不了班的”。我乍一听到这个决定,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因为我最喜欢的还是画画,从未想过将理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但又立即想到,能接俞老的班,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缘分吧。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于是毫不犹豫地表态,坚决服从党的分配,绝不辜负领导希望,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这样,我就成了俞剑华教授的关门弟子。我学习上肯吃苦,各门专业成绩都是优秀。对于学画画的,去搞美术史论,意味着从头开始,那是要能吃得了苦的。研究美术史,如果不能心静气定,甘耐寂寞而又矢志不移,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要读古文、画论、画史、哲学、美学……这些个关必须一个个攻下来。当时我想,学校领导让我转向绘画理论教学与研究,接好这个班,我既然接受了,就一定要培养兴趣,爱这个专业,若不爱它,就钻不进去。缺少毅力,将一事无成。从此,我走上了冷板凳之路,一坐就是50多年,一直是在学术耕耘的苦乐斋中度过的,不是给学生上课,就是伏案读书、著书或写字画画。
记者:周老师带出很多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有不少已经成为目前专业领域中的翘楚,请您谈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心得。
周积寅:我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言传身教,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创办了美术史论专业(今美术学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从事本科生教学;90年代后招收硕士生、博士生,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和国外俄罗斯、日本、韩国、玻利维亚。培养了29名硕士,25名博士。留在本校任教的就有7位,其中5位当了教授,博、硕导。
吾师俞剑华常对我说:“从事美术实践的人,要关注理论的修养,而从事美术理论的人,要学会美术实践。否则失去理论指导,创作水平上不去;写出来的文章,隔靴搔痒,纸上谈兵”。我牢记恩师的教导,一手拿文笔,一手拿画笔。我招收中国画论研究生时,除了专业上优秀外,还要看其会不会画画,不会画画的一般不收,特殊情况的,如专业非常优秀的考生,进校后也要补中国画课。
我十分重视教材建设,这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我是将教材编写当成一项极其重要的科研任务来完成的。1985年,我编写的本科教材《中国画论辑要》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全国许多艺术院校作为教材;日本远藤光一教授译成日文,于2004年1月由伊噢恩独大学出版发行。
2007年,我花了5年的时间,编写了供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中国历代画论》上下编,凡80余万字,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
对研究生,我强调他们要多看书,特别规定阅读的书,要写读后感。讲课不同于本科生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而是将讲课内容分给几个研究生,按照讲课次序,每次由一个研究生主讲,导师和其他研究生一起听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由老师和其他研究生提出问题,要求主讲者当场回答,最后由导师加以评述,肯定和修正,补其不足。
对研究生,必须及早地狠抓他们的学位论文,提醒他们千万不能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要重视文献资料的掌握和实物资料的考核。一定要熟述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创新点,每个人所写的论文,我得一字一句地细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修改之处,直到我满意,方能定稿。我培养的研究生无论是硕士、博士,除了极个别的推迟答辩外,绝大多数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受到专家好评。
在生活上,我和师母都很关心学生,有什么生活上的问题都会尽力帮助他们,学生们都说在我这儿是很温暖的,有家的感觉。
记者:近几年,您在画派的问题上提出很多纠正时弊的见解,在全国引起反响,请您谈谈您对画派问题的主要观点。
周积寅:我认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产生大体属于自发形成,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要有画派的开派人物;二,每派都须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并有传承关系的画家群;三,画派中的画家风格相近。其中风格相近是最主要的。
画派在中国绘画史里无外两种含义:一是历时性的画家传派,一是共时性的地方画派。它们都要有创造新风格的画家为画派的开创者,还要有继承者。
历时性的画家传派由创造新风格的画家及其追随者构成,这种意义上的画派由来已久,历代均不乏开宗立派的画家及其继承者。文人画派(南宗画派)和院体画派(北宗画派)因美学观相异而形成,是中国画史上两个最大的画派,对明清以来画坛影响很大。此外,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对历时性画家传派的产生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了风格相异的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荆关”“董巨”的不同风格可以为例。
共时性的地方画派由同一地区的画家群体组成,当然也包括开创者和传人。此意义上的画派则出现较晚,明代开始形成,入清达于极盛。多指出现在某一朝代、某一时段、某一地区土生土长的开派大师、大家和其传派者形成的画派,相对之下属于小画派。既有文人画或院体画的共性和总体风格特征,又有其地方画派的地方风格。如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都是属于文人画派大系,又各自和其他地方风格相区别,他们多描写南方山水,又有着南方山水画派大系共性总体风格;浙派画家既有院体画派大系共性总体风格又受到北方山水画派大系的影响。
与画派出现的同时,还有“并称画坛的名家”。他们有的以朝代命名,如“南宋四大家”、“元四大家”、“清初四高僧”;有的以地方命名,如“吴门四家”、“扬州八怪”等。因每一画坛名家风格各异,多为大师、名家,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列,无开派人物,无同一师承关系,故不能称为“画派”。
近年来,一些地方找到了以地域命名打造画派的新模式,仅采用传统画派的躯壳,抛弃了画派的特定内涵。人为打造画派不利于个人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弘扬发展中华文化,寿命是不会长的。
记者:周老师虽然年近80岁,目前仍然保持笔耕不辍的状态,您在治学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来源于全世界六百多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历代五千余名中国画家的存世帛画、纸画、卷轴画,近八万多幅加以著录,并图录画家的代表作品,以资对照。2002年,《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辽至元代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问世后不久即告售罄。200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事隔14年,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中心和出版社征得我们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同意,将《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列入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获教育部批准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典分六大卷:《战国至宋代卷》(增订本)、《辽至元代卷》(增订本)、《明代上卷》、《明代下卷》、《清代上卷》、《清代下卷》,计约940万文字,上万幅图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先出版一、二卷增订本。至今,已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顺利完成了增订的任务,还有几个月,我和夫人就80岁了。目前正在撰写明代部分,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完成还要苦战四五年。
上一篇: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下一篇:徐建融:史论研究和真伪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