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23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作者:中央美院艺讯网
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中韩日三国的知名学者以及青年学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先生、悉尼大学名誉教授尹晋燮先生、日本中部大学教授千叶成夫先生及天津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范晓楠女士、侨福当代美术馆研究员朴松一女士、红砖美术馆学术总监夏彦国先生。侨福当代美术馆创始人、侨福建设企业机构执行长黄建华先生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向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和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对研讨会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
▲ 侨福建设企业机构执行长 黄建华先生 致开场辞
▲侨福当代美术馆企划总监金美怜女士做主题演讲
研讨会由此次研讨会的策划人、侨福当代美术馆企划总监金美怜女士的主题演讲正式拉开帷幕。金美怜女士表示,中韩日三国前卫艺术因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而其形成时期和发展程度不同步,但仍有需要共同研究的部分。比如,三国根据本土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演绎和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的过程,东北亚三国共同拥有的东方传统思想对前卫艺术发展的影响等。
▲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老师发言
在主题演讲结束后,各位发言嘉宾分别介绍了中韩日三国前卫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第一位发言人朱青生教授在发言前先提出了成立一个东北亚艺术联合体的建议,随后以《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发展》为题介绍了从1979年到1986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萌芽及形成的过程。朱教授指出1979年至1986年间值得关注的两个事件就是:1982年出现的“黄秋园现象”及1986年在全国美协会议上的关于国内外当代艺术现状的报告。这分别代表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冲突,还有中国油画界与当代艺术界之间的分裂,同时也反映了保守与激进的激烈争辩中成长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
▲ 悉尼大学名誉教授尹晋燮老师发言
第二位发言人尹晋燮教授的题目为《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韩国前卫艺术》。尹教授认为其实前卫精神并不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才出现的产物,他以古代东方文人为自己起雅号的现象为例说明了前卫艺术的精神及其本质——反思现况并探寻更真实的自我的过程。尹教授将活跃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的无具形艺术(Art Informel)运动视作韩国前卫艺术运动的开端,无具形艺术的团体对抗了在当时国家艺术展上占主流的具象绘画。60年代末,在韩国艺术界出现了一批主张“脱离画布的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他们主要采用的是“偶发艺术”的方式。通过尹晋燮教授的介绍,在现场的观众了解到韩国当代艺术的“断层和与延续”,就是无具形运动的主力艺术家到1970年代中期成为单色画(Dansaekhwa)先驱的过程。
▲ 中部大学教授千叶成夫老师发言
作为最后一位发言人,千叶成夫教授以《“具体派”以来的日本前卫艺术及其意义》为题详细论述了从二战以来的日本前卫艺术各流派的历史。千叶教授指出,日本从1854年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到二战时期基本上属于西方艺术的引进、模仿、学习的阶段。战败后,在美国的占领之下大多数艺术家依然继续对欧美的艺术模仿和学习。但是,在战后混乱的文化、思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当中,一群艺术家没有忘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原创到底是什么”的课题,并寻求“谁都没有做过的”艺术形式,如“具体派”(Gutai)、“反艺术”、“物派”(Mono-ha)、“后物派”等。
▲ 天津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范晓楠提问
▲ 侨福当代美术馆研究员朴松一提问
▲ 红砖美术馆学术总监夏彦国提问
这次研讨会还专门设置了青年学者与在前面进行发言的知名学者共同讨论相关话题的环节。青年学者范晓楠、朴松一、夏彦国围绕研讨会主题提出: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中韩日三国如何将传统艺术转化为当代艺术的问题,西方当代艺术对三国的当代艺术身份认同的影响,还有三国前卫艺术的现况及发展方向等话题。
▲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立足于学术的前沿,综合呈现并讨论了二战结束后的东北亚三国逐渐形成基于本国国情的独特的当代艺术体系的历程,以及摆脱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单纯吸收和模仿的过程,是一次基于同时代不同艺术发展脉络间的学术文化碰撞。
下一篇:章燕紫:区隔与呼吸 伤痛与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