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9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中国文化报
虽然场馆面积有限,但提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学术品格,美术界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贺友直艺术回顾展1月3日刚刚撤展,正在三、四层展出的傅山书画精品展从原计划的2016年12月21日闭展,延至今年的1月8日。这样的艺术氛围和学术视角确乎让人刮目相看。
1月5日,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北京画院、广东省美协、深圳市美协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深圳市美术学校、深圳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承办,以及深圳美术馆、莞城美术馆等多家单位协办和支持的“生存·状态——刘向东绘画作品展”,在美术馆的一层和二层展厅亮相。
展览开幕式时间不长,但每一位讲话者都言真意切。主持人、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了展览基本情况: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和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第一次合作,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主编严长元策展,是艺术家刘向东首次举办的个人画展,展出的70余件水彩作品包括了人物、静物、风景、动物等多种题材。“这样的展览表明北京画院美术馆不仅仅是关注传统、关注20世纪的艺术,也关注今天的艺术。”吴洪亮说。
1965年出生的刘向东早在1989年就曾以水彩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银奖,此后虽也曾多次参加各类大展,但“画完了放在一边就完了”,并没有想过集中展示,自然很难像许多画家一样顺利“成名”。于是,很多人并不认识、不了解刘向东。这其中包括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但王明明说这样更好,“先看了他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的艺术家。我们站在这些作品面前的时候,可能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想象、多一些对我们心灵的一种对撞。”王明明由此想到更多:“我们的一些大画种,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往往产生不了那么多精品。而往往小的画种,大家默默无闻地往下做,能出现很多精品。今天的展览就又一次证实了这种现象。”
擅长水彩人物画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说,用水彩表现人物是比较难的,刘向东有很多很精致的这类题材作品,而能够一次拿出这么多的人物作品,并且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这样的平台进行展示,分量很重。“这对刘向东来说是一次激励和新的起步,建议他在人物情绪、神情、造型的表达上,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但这个展览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一种非常执着、认真,能够静下心来画画的状态,这是给美术家们的重要启发。”吴长江说。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深圳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梁宇介绍说,刘向东自来到深圳,便和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一起成长。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水彩画创作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材料、形式上不断地努力超越、努力提升,努力地用传统的、经典的水性材料语言来表达当代的主题。走进他的工作室,看看他的创作状态,能够感觉到,刘向东是一个非常勤奋、非常认真的艺术家。
展览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刘向东用水彩的创新技法表现的城市打拼者的精神样貌。这些作品虽然是具象写实,但没有流于简单的形象叙事,而是试图通过对一个个人物无意识表情的捕捉,来揭示当代人在物质化生活中形成的某种典型的心理状态。他描写的知识分子有着白皙而偏冷的面色,闭目冥想的表情、定睛却若有所思的神情,都揭示了他们焦虑而抑郁的心理症候。对于一些青年形象的刻画,即使他们的眼睛闪烁出自信而充满期待的目光,却仍掩饰不住某种戏谑、萎靡、癔幻与厌世的精神心绪。对于他笔下那些打工者形象来说,刘向东更是抓住了一般人极少描写的嘴唇微张、舔舌咂嘴、咧嘴傻笑等不雅的神态,这些表情对于那些居无定所的社会底层民众的社会身份表达,无疑是极其鲜活真实的,而且,也鲜明地揭示了物欲社会对于他们精神心理的挤压与变形,他们那些咧嘴微张的表情恰恰是强大的生存压力在无形的潜意识中的舒张与暴露。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诸迪为展览撰写了前言,他说:“刘向东的绘画虽然并没有什么高大的主题,但折射出来的精神性使我们忘却了画面的题材内容而获得了超越具体物象和情感的意味,具有了某种普遍性和抽象性。他笔下的各色小人物普遍带有一丝戏谑味道而又让你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与尊严,不得不去认真对待。”
尚辉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刘向东笔下所刻画的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心理,都是美术史的人物画廊里被忽视了的一种表情。他们既不属于理想主义那种饱含激情与充满自信的神情,也不属于贵族化生活那种高贵与优雅的神态,而是不能进入人物肖像典型表情的那种无意识表情的非正式定格,这种无意识表情却成为刘向东捕捉当代人物形象真实生存状态的典型格式。”而刘向东对于无意识表情所揭示的人性心理的真实性刻画,几乎难以离开他颇具独创性的水性媒介画法。
“当作者以水彩艺术表达对人或自然的关切时,其意图不仅仅是突显当今社会与自然的生存样态,还在于叩问传统艺术方式的当代意义。当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趣味相融合,其意义也许还暗含当代语境下经典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可能性。当艺术家将水彩人物作为试验的先导时,也是期望对其他题材和内容的表达形成助力,从而更好地跨越和到达新的自由天地。”严长元说,他对于水彩艺术的态度和观念,是一种投掷,一种敲击,一种探究。
作为来自于西方的艺术概念,水彩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其自身的艺术属性和呈现方式,其特色是水彩本体语言和技术趣味所规定的,更多意义上是一个传统命题。但在刘向东看来,尽管水彩的概念是传统的,但方法和趣味可以演变,形式和语言可以创新,以适应当下视觉审美需要。
展览开幕后,在同样一个不算漫长但形式轻松、内容充实的研讨会上,尚辉、王镛、郑工、丁宁、杨卫、陈湘波、李晓林、黄建成、张苗苗、张小纲、王贵胜、肖江明、宋清等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及画家进行了即席或书面发言,话题不仅关于刘向东的创作,也围绕水彩这一画种的发展生发开来。
“第一次个展就在首都举办,说实在话我内心非常忐忑。因为我是一位来自基层的普通艺术工作者,由于多年来对水彩艺术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支撑我持续地实践探索。刚才前面几位领导、专家的发言,是对我艺术上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令我十分感动……”展览开幕式上,不太善于表达的刘向东激动得落泪——也许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的第一次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