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7 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 四川在线
今年60岁的杨德全,从事蜀绣艺术已经整整40年,谈起蜀绣如数家珍。她曾为人民大会堂《芙蓉鲤鱼图》设计小样,其作品在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多家博物馆收藏,代表作《金沙太阳神鸟》曾随“神六”遨游太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走向红地毯,向世界展示蜀绣艺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授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面对荣誉杨德全淡然地说,“一辈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我最大的幸福。”
初入蜀绣世界
想绣品入神撞了电杆“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走进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杨德全技能大师工作室,记者瞬间被里面的作品吸引。“紫檀木芙蓉二条鱼”、“熊猫”、梅、兰、竹、菊等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件都是精巧细致、巧夺天工。
“我专职做蜀绣已整整40年了。”杨德全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杨德全自小对五彩斑斓的丝线着迷。儿时常捡邻居没用完的线绣绣花草、绣手帕等。1975年,身为独女的杨德全,放弃父母为其安排的好工作,考入了成都市蜀绣厂,当起了一名普通学工。
杨德全便是上天特别眷顾的那个人,赐予她一双巧夺天工的“绣手”,一颗聪慧灵性的“绣心”。上班不久,她就被师傅召去帮忙打下手。“平时只帮师傅绣一些边边角角,花花草草,其余的时间就是看师傅绣。”杨德全清楚地记得,有一段时日,师傅绣一件鱼的作品,看见锦鲤活在布上活灵活现,让杨德全羡慕不已。日夜揣摩,有一天早上,上班途中因为心中想着绣品,不慎撞在电杆上,额头碰了一个大包。天资聪慧的杨德全,比大家都刻苦钻研,只当了2年学工,就提前转正。
突破蜀绣短板
将蜀绣与多种艺术融合
杨德全的性格柔中带刚,刚中藏柔,与蜀绣艺术“繁花似锦也需针线穿刺,缠绵中又带着入骨力道”的特点不谋而合,可谓蜀绣如人,人如蜀绣,似乎注定她此生在蜀绣路上的不平凡。
默守蜀绣之路40年,杨德全绣制、监制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四川省人民政府、澳门特区政府、故宫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珍藏。指导并参与绣制的“金沙太阳神鸟”蜀绣作品,随“神六”遨游太空。
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杨德全大胆创新、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摇滚版的康定情歌后,杨德全自问,“‘康定情歌’都可以唱成摇滚版,为啥蜀绣就不能创新呢?”于是,她常读诗书,与画家、音乐家交朋友,寻找灵感,不断钻研,推陈出新。与绵竹年画大师刘竹梅“高端技艺合作”绣制而成的《四川太阳喜洋洋》时,她失败了七次,从最初的平针绣,改成乱针绣;又将乱针绣改用二三针技法来绣人物的面部和衣服、用乱针技法来绣背景,终于成功。杨德全除了传统的题材外,她还将蜀绣扩展至年画、西洋画等题材,不仅将传统拉锦纹发展为绣锦纹,还将唐卡艺术和国画艺术巧妙结合,首创“新蜀绣”的独特风格技法。
传承蜀绣文化
她要编一部蜀绣谱
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杨德全介绍,蜀绣的线有多种颜色,每一种颜色又有12个色阶,一幅作品至少需要30多种颜色的线。一根蚕丝线一般要分20多股,根据题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针法,蜀绣的针法包含了12大类138种,有晕针、铺针、滚针等,“线片光亮、车拧到家”是蜀绣针法的过人之处。
“蜀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希望能将自身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杨德全说,多少年来,蜀绣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作为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她说自己有义务将蜀绣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杨德全准备利用五六年时间编一部蜀绣谱系,完整准确地将138种蜀绣针法整理出来,让后人看到绣谱就一目了然。记者注意到,工作室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文字,旁边的绷面上全绣着15厘米见方的平面,看来杨德全已经开始了整理工作。除了整理绣谱,杨德全还有另一个想法,就是丰富、壮大成都蜀绣博物馆,她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把蜀绣宣传出去,让蜀绣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