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手握”4110项非遗线索 保护传承体系渐成型

时间:2017-02-2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摘要: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23日披露,根据普查结果,目前,重庆38个区县共有17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110项,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逐渐成型,下一步该市将致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23日披露,根据普查结果,目前,重庆38个区县共有17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110项,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逐渐成型,下一步该市将致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据统计,重庆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其中民间文学类732项,传统音乐类841项,传统舞蹈类287项,传统戏剧类69项,曲艺类122项,传统杂技类43项,传统美术类157项,传统技艺类752项,生产商贸习俗类22项、消费习俗类32项、人生礼俗类73项、岁时节令类43项、民间信俗类446项,民间知识类4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118项,传统医药类252项,其他类81项。

  重庆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0名。当地公布有区县级以上非遗代表项目2052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511项,传承人563名。

  “我们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上,作了一系列工作。2012年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正在形成。”王发荣称,在保护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当地常年坚持开展广泛的生产性保护,支持非遗产品走进市场,促进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

  目前重庆已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各1个,重庆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个,另有55个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

  “在资金保障方面,重庆市级财政每年为非遗保护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王发荣透露,目前中央财政给每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经费补助是2万元,重庆市财政也分别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00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000元的配套补助。

  王发荣告诉记者,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发掘与保护之路,现在已逐渐步入发展与利用的阶段。据统计,2015年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及延伸产品产值达到303亿元,预计“十三五”重庆非遗产品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王发荣认为,非遗可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创意的源泉。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重庆还将建设非遗博览园,将其打造为集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旅游休闲、产业经营、养老体验为一体的文化高地。

  同时还将建立非遗展示推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演艺包装中心“三大中心”,抓好民间艺术之星选拔赛和老字号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两项重要活动”,让非遗贴上多元化的标签,融入生活,走向市场。

  “非遗犹如沉香老酒,也怕巷子深。”王发荣透露,2016年重庆非遗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占对外交流项目总数的60%。据统计,2016年重庆市文化委共完成交流项目235项,共有31批次268人出访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

  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为例,2016年重庆市川剧院在院长沈铁梅的带领下飞赴英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进行演出。“川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从业者的努力下,近年来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扩大川剧艺术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中国传统艺术在国外赢得尊重,赢得了认同。”川剧院青年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熙告诉记者,其在海外演出时,常被海外观众的热情感染,“他们从我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欢乐,作为传统戏曲从业者,我也感到自豪。”

  王发荣称,下一步当地将继续搭建平台,助力非遗“走出去”,让更多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非遗成果促成文化贸易,也为传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契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