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1 来源: 洛阳晚报 作者: 洛阳晚报
作为著名古都,我市除了拥有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还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全国的河洛大鼓、唐三彩烧制技艺、平乐郭氏正骨都是其中的代表。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不少项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让它们继续传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今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非遗保护条例的设区地级市。我市的非遗传承现状如何?《条例》的实施将给传承带来什么新变化?《洛阳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
与时代渐行渐远,部分项目面临失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57项……作为文化名城,洛阳的非遗资源可谓丰富。
“曾经,旧县背装、河洛大鼓、三弦铰子书红遍河洛大地,不逊于今天的街舞、流行歌曲。”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流行文化娱乐方式占据了主流,这些传统民俗、曲艺活动,已不再受年轻人青睐。
此外,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普及,费时、费工、成本高的传统技艺,面临着被机械化生产替代的境遇。“洛阳宫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就出自老城王家,然而现在传承状况不容乐观。”该负责人说,与之类似的还有刘井薛氏石刻、陈家制鼓技艺等。
最令人忧心的还是传承人日渐“凋零”的问题,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并移居城镇,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目前,在全市40多名省级传承人中,80岁以上的有5人,60岁至80岁的有19人,这些老人一旦去世,所掌握的非遗项目就可能失传。洛阳宫灯传承人王建水今年68岁,他向记者表示,这项技艺亟待传承,他只能尽力去做子侄们的工作。
“还有一些传统工艺产品日用性减退,脱离了市场需求,从业者收入难以提高,也影响了传承后劲儿。”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破局
采用立法形式保护,建设市非遗展示中心
想让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离不开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帮助。“用立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我们将大有好处。”河洛大鼓传承人张怀生说。
今日,《条例》开始实施,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非遗保护条例的设区地级市。“第一个实施的是苏州市,他们的非遗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在制定《条例》时也多有借鉴。”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洛阳晚报》记者看到,《条例》十分强调传承和传播,明确提出要为非遗“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等。文化部门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为传承人提供更多便利,另一方面能够加深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了解,让更多人关注非遗。
“说到非遗展示,周口市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展演活动已经成为一大节会,项目也不限于本地或全省,而是辐射全国,同时还有现代化的展馆。”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也正在制订方案,将对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的图书馆进行改造,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市非遗展示中心。未来,我市的非遗项目实物将在这里展出,让市民、游客参观,传承人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表演、学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展望
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技艺
“一路行程快不过,算来也有半月多。太阳好似一盆火,地下走路有点烫脚……”每天晚上,金钱板演出都会在成都锦里的茶馆上演。古色古香、繁华如锦的街道配上诙谐的节目,让这里成为无数游人流连忘返的热门景点。然而,作为成都著名的非遗项目,金钱板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走入景区让它焕发了不一样的生机。与之类似的还有华阴老腔,现在已成为华山景区用来吸引游客的保留节目。
“像河洛大鼓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非常适合进入景区表演。”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的景区还缺乏这样的项目,如果能够让景区和非遗融合,可以增添景区文化氛围,还能让非遗传承人有稳定收入,同时更全面地展示洛阳的风土人情,可谓一举多得。
市民赵先生是一名“85后”,也是一名资深“驴友”,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去外地旅游时非常喜欢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还曾经为了体验少数民族节日专程跑到云南。“年轻人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特别对于这种充满传统韵味的东西很感兴趣,这从大家旅游时在朋友圈里发的内容就知道,无非就是美景、美食,还有竹编、糖人等。”赵先生说。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条例》实施以后非遗的展示机会越来越多,让年轻人关注传统技艺,让非遗有传承、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