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3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网站 作者: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网站
为了尽快推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第三版)编纂工作(以下简称三版编纂)开展, 2月21日,我院邀请了谢辰生、孙机、傅熹年、黄景略、杨伯达、胡继高、彭卿云、李晓东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第一版)编委会成员,共商三版编纂事宜。
院长柴晓明简要介绍了三版编纂工作的起因,以及院关于该项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设想。院编纂工作组成员汇报了此次编纂工作的初步考虑,对编纂总体要求、篇幅估计与初步框架、进度安排、组织管理、相关保障等五个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各位专家就三版编纂工作畅所欲言,从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谢辰生先生回顾了争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第三版)得以设置的过程,提出在这一更新换代的重要时刻,希望三版编纂工作在前版工作基础上开展,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成就,不要“大拆大改”,要做好“修补”工作。彭卿云先生指出,三版编纂工作放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并由院长担任主编,全面推进编纂工作,非常好,争取把三版编好。对大百科全书进行修订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版框架和内容经过三十余年的考验,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三版应在一版的基础上,坚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的原则,大家认可的不要轻易修改。同时建议,随着事业发展,文物管理、法制建设、成果出版、对外交流互鉴等方面内容要大大加强,将文物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重要保护事件、工程、成果等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知识性和文献史料性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要处理好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文物资源介绍等内容与其他学科和志书的关系。孙机先生则提出在设置框架和条目时要注意分类,如可移动文物是按照材质分还是功能分,既要讲逻辑也要讲传统,还要考虑到内容既要更加周全同时也便于查阅。有些词条撰写时既要按照大百科规范,更要注意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将社会上不正确或不明晰的认识纠正。在词条选择上要注意代表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与其他志书的关系和衔接问题。黄景略先生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世界文化遗产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专有名称对待,并选择代表性内容介绍。李晓东先生提出,要系统学习并掌握《大百科》编纂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同时应该将三版编纂工作上升到学科建设、事业发展的高度,体现文物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重要内容,体现文物工作与文物事业的内在关联和体系。在分类上,要更好体现作为学科(或知识门类)的内容,注意与传统研究延续的问题。傅熹年先生提出要找好作者,找准人,以三版编纂工作为契机培养人才,相关内容要突出文物工作保护收藏、流传有序的基本特点。杨伯达先生提出,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该删的就得删,不能“新瓶装旧酒”,不同资源对象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侧重,撰写具体条目时要有“适当的包容性”,能对后人有所启发。胡继高先生提出,前版好的内容要保留,同时也要创新,社会和学科在发展,新的内容应该充分地补充进来,同时要突出“民族文物”,体现“中国特色”。
柴晓明院长对先生们长期以来对院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各位先生作为顾问,持续关注、支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第三版)编纂工作,引领全行业的专家学者把这一工作做好。同时要求工作组认真领会先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化框架结构体系,要力争体现文物工作的内在逻辑和知识体系,尽快形成框架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