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3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中国美术报
《葵花籽》作品展览现场
2010年10月,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底层的涡旋厅铺满了“葵花籽”。这些看上去无比逼真的葵花籽是手工陶瓷制品,构成了艺术家艾ww的大型装置。在这个由废旧电力场改建的上千平米的巨大展场上,1亿颗“葵花籽”构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另类风景。
伦敦的观众一下被眼前这道风景吸引,他们在铺满葵花籽的地上走着、爬着、躺着,就像在海边的沙滩上,在身心放松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正是艺术家所期望的。可是三天后,展览方阻止观众走入其中,因为这些陶瓷制品上产生的灰尘有可能导致肺部疾病。有趣的是,粉尘污染恰好是工业化发展中重要问题,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而北京的环境也越来越被严重的雾霾所困。馆方突然提出的限制无意中突显了这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葵花籽》显然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有关。中国人对葵花籽有着特别亲切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葵花籽是一种在中国最常见的休闲零食;在历史上,葵花籽也曾经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最廉价的营养补充来源。在英文里,中国(China)这个词与陶瓷同义。陶瓷这种细腻的材质及其深厚的人文意蕴本身就包含着中国独特的历史沉淀。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工艺上千年历史的制作、生产方式和出口模式至今仍然存在,而它如何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运作呢?
艾ww的葵花籽个个逼真。这1亿枚真实大小的葵花籽,由1600多名景德镇工匠花费2年时间运用传统的工艺技巧手工制作而成。这样巨型的“工程”只可能在人口密集、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完成。当观众审视这些精巧的陶瓷制品时,不由得会联想到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这种现象。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格姆雷的作品曾经涉及过人口资源与地缘经济的问题。他的装置《亚洲之域》(Asian Field,1989—2003)由大约20万手掌大小的小泥人构成。这些小泥人并非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而是由格姆雷在广东的香山县雇佣的350名工人用当地著名的红色黏土制成。《亚洲之域》延续了他的“地域”(Field)系列主题,探索了人类本土的、个体的生存方式与全球化经济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件“中国制造”的作品更令人联想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力量和未来难以估价的发展潜力。
尽管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瓷、葵花籽都很有异国情调,然而在实质上,艾ww的《葵花籽》与格姆雷的作品一样,反映的是当今全球化、资本化的集体生产模式、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葵花籽》尽管看似宏大叙事,但是展示的并非集体主义的w托邦,相反,是个人主义的反w托邦的行为,一种挑衅的、制造麻烦的艺术,它挑战集体主义、专制主义对个性自由的威胁,无论这种威胁是来自于政治上的压抑,还是经济上的压榨。
化腐朽为神奇——徐冰《背后的故事》
2011年,在大英博物馆幽暗的灯光下,观众们被一个高约6米的灯箱展现的美妙图卷所吸引。这就是徐冰的《背后的故事7》。在它的侧面,同时展出的是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清初山水画大师王时敏作于1654年的山水立轴。两幅作品相对,徐冰以当代创作理念与300多年前的历史经典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透过灯箱的磨砂玻璃,观众可以隐约看到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从正面看,这是一幅经典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景的灵魂在朦胧的光影间跳跃。然而,转到作品背后,观众们会惊异发现其中的玄机:原来如此优美的画面竟然是各种的垃圾废物构成的,其中有刊载威廉王子大婚的旧报纸,也有从伦敦植物园找来的枯树枝、玉米壳、树叶和泥土。它们被透明胶带固定在磨砂玻璃背后,在光影下的投射下,被艺术家编织出美妙的图像,有如中国水墨画在宣纸上晕染的效果。
徐冰 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之一 装置
在展示方式上,《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回应了英国的一对年轻艺术家提姆· 诺贝尔和苏·韦伯斯特的著名作品《真正的生活是垃圾》(Real Life Is Rubbish, 1998)。他们曾用投影机将一堆垃圾废物投射出美化的幻象,幽默地挑战观众的感知,揭示美与丑、人性的美好与阴暗之间的一线之隔。
不同于英国当代艺术家的是,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追溯了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笔墨趣味,表现的是远离尘世、宁静淡泊的意境,与真实的山水隔一层,因此有郑板桥依影画竹的典故。徐冰曾解释说,“只有中国的绘画可以用这种方法复制。中国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与西方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不一样。”
那些树枝、树叶、棕和荨麻,不仅仅呈现出山、水、亭台、小桥景物,还代表了晕染、勾勒、皴法等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比如:直接用荨麻来表现《芥子园画谱》中的荨麻皴。徐冰认为:“这种材料之间的搭配最后所营造出来的一种节奏、一种章法和一种气势,实际上和王时敏的笔触的节奏感是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是隐逸山水,画家为躲避世事烦扰,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生存的挣扎都被掩盖在和谐、精致、程式化的形式之下。不同于古代水墨大师的是,当代艺术家不再害怕揭露隐藏在完美背后的真实。观众欣赏作品的过程,也是发现真实的过程。他们在美好的幻象背后,最终发现了真实世界的残渣碎片。
以同样的思路,《背后的故事》系列再次提醒人们:事物的真实面目并不总是像看上去的那样美,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柏拉图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原本是一个洞穴,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背后的故事》系列仿佛营造了一个柏拉图的洞穴,让观众身处其中,明白自己所看到的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艺术形式的完美其实原本就是幻觉,是艺术家对平淡无奇、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的审美提炼。无论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再现方式,还是当代世界的文化政治,《背后的故事》 系列都是一种反省。徘徊于现实的琐碎与艺术的卓越之间,观众在这件作品中感受到的是真实的震撼,同时又再次体会到艺术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艺术创造如何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呢?这种神奇必须是和谐美好的吗?如果揭示冲突,它会引起争议,招致威胁吗?《葵花籽》这类作品容易引发争议,而《背后的故事》系列看上去更和谐,但是这种和谐并不粉饰现实,掩盖矛盾,而是与现实的冲突对立、中和的结果,是更有深度的和谐。这两件作品都涉及传统: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它们并不怀旧,而是展现的是当下的生活现实,全球化时代无限广阔的社会风景。
上一篇:段炼:俄罗斯之恋
下一篇:艺术教育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