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0 来源:雅昌 作者:雅昌
本文所述,只是个案,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请读者勿对号入座,勿自寻烦恼。
年初,美国的流行电视频道PBS播放了纪录片“寻觅亚裔女性”,以个案报道而揭秘了美国迷恋亚裔女人的男士,称这种亚裔恋为“癖”。这个真人秀节目停留于表面现象的记述,缺乏深入分析,本文不予置评,仅借题发挥,说说西方有“癖”者何以迷恋亚裔女人,尤其是华裔女人。
欧美男人迷恋亚裔女人的历史不短。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收藏中国瓷器,由爱而成癖,传染到英国和欧美国家的上流社会,成为一种时尚,法语称chinoiserie,即“中国癖”。此癖一方面得益于满清政府大量生产“外销瓷”换取洋钱,另一方面是因为欧美男人将中国女人看成可爱好玩的瓷娃娃。二十世纪爆发世界大战,二战后日本政府鼓励东瀛女服侍美国大兵,使疲于战火而未闻人间烟火的美国兵饱尝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七十年代中期越战结束,大量越女来到美国,她们身材娇小,温柔甜蜜,让美国男人好好换了一次口味。与此相似,菲佣也给美国男人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有些菲佣取正室而代之,摇身一变而入主美国家庭。
不过,我们也该清楚,迷恋亚裔女人只是一种心理之癖,并非所有的欧美男人都有亚裔女人梦。也许此癖是一种职业病,仅在某一类人中流行,例如喜欢亚洲文化的人。这当中有浅尝辄止的叶公好龙者,他们仅是赶时髦罢了,也有真喜欢亚洲文化的,甚至是研究亚洲问题的专家学者。这两类人对亚裔女人的迷恋,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爱屋及乌,从文化而到女人,也有的是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只对付得了顺从贤惠的亚裔女人,而无本事对付特立独行的西洋女人。
我认识一位迷恋华裔女而成“癖”者,不能说具有代表性,但却是一例有趣的个案。此人是大学教授,专攻国际政治,主讲亚洲问题,读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也遍游中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通。
早在求学时代,这位中国通的女朋友是西洋女,有次玩三人游戏败下阵来,他从此产生心理障碍,对西洋女畏之如虎。床上如此,床下也如此。谋得大学教职后,他结识了一位女博士,两人相约喝咖啡,首次闲聊不是风花雪月,竟是学术话题。诡异的是,此君为了表现男人的优越感,在闲聊中以老师的口吻而居高临下,质疑女博士的学位论文,指点其该如何写作。不料,女博士讲究平等,不买居高临下的账,才交谈了几个回合,便唇枪舌剑,用语言的大棒毫不客气将这位好为人师者打了下去。事后,女博士说此人总想指点别人,实在讨厌。无疑,中国通对西洋女再次畏之如虎。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通接触到中国女留学生,终于能居高临下,在中国女人的温柔顺从中寻回了失去的自信和自尊,从此疯狂迷恋中国女人,并以当面贬损中国来求得心理满足。面对这贬损,有些中国女人出于天性软弱或客气礼貌,不像西洋女博士那样一棍子给他打回去,而是隐忍,或者离开。结果,他的中国女友像走马灯一样三天两换。
除了贬损中国,此君寻求居高临下的另一行为是俯视窥探。由于他了解中国,知道过去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全靠奖学金生活,否则就得非法打黑工。于是,他每结识一个中国女留学生,便总以无所不知的口吻拷问其经济状况。其中一女,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约其喝咖啡时直言,中国的教师即便五年不吃不喝,全部工资也不够送女儿到美国留学。面对这位女留学生的尴尬,他兴奋至极,急不可耐要进一步挖掘其经济来源,那盛气凌人的得意相,逼得这留学生几乎从座椅上滑落,差点跌倒在地。不消说,此女对他避而远之,再不接他的电话,不应他的约,最后干脆搬家,一躲了之。
西方男人中迷恋东方女性而成癖者,涉及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种人一方面迷恋中国女人和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人和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偏见、鄙视甚至敌意。其实,这种两面性并不矛盾,而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皆出自对自信和自尊的需要。由于自身性格懦弱,这种男人在与西洋女人的交往中无法获得自信和自尊,转而迷恋温顺隐忍的中国女人。一旦对自信和自尊的渴求走向极端,他们对中国女人的迷恋便转为变态之癖,其心理症状是:面对西洋人,他们拼命讲述中国女人和中国文化是如何如何迷人,讲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精通,将中国女人当做自己的战利品来夸耀;但是面对中国人,只要有机会就贬损中国,将中国的一切都说得一塌糊涂。这种两面性的根源是一致的,就是要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以踩踏别人来寻找自信和自尊。
前面说到的中国通便有此心理痼疾。面对西洋人,此君最得意的是展示自己收藏的中国文物和中国字画,并通过展示而将自己的藏品说得天花乱坠,趁机将自己的中国经历和艳遇也吹嘘得天花乱坠。
我有幸参观过这位中国通的收藏。才开门进屋,迎面便扑来一阵阴气,进屋后环视,整个大屋有如墓穴:书架、餐桌、床头、窗台、地上、墙面都摆满或挂满了出土文物,绿锈中透出潮湿泛着霉味。他指着人形陶俑说,这些是汉代文物,又指着铲形币说,这些是先秦出土。我心生疑窦,问他是如何将中国文物带入美国的。他犹豫尴尬了片刻,说是在网络上订购的,再问,说是购自美国的Ebay。细看之下,我怀疑其藏品为赝品,但不便说破,就问他有无来自中国的文物,他说有,而且不少。但是搭眼一看,却几乎都是赝品,问其出处,得知大多购自北京的潘家园文物市场。
然后又看字画,他眉飞色舞地讲述这是明代大师董其昌的山水,那是清代巨匠郑板桥的墨竹,并滔滔不绝地讲董其昌画品之高和人品之低的矛盾,讲郑板桥画风的高蹈出世和卖画索价毫不含糊的入世态度。幸好,我对中国绘画还算有所了解,细看其藏品的运笔用墨、详观绢帛宣纸的质地,以及装裱的细节,判定这些字画是清一色的赝品,做旧了而已。再问价格,他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每幅千元人民币,仍购自潘家园地摊。
此君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讲起来更是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当代艺术是市场大热门,名家作品常以天价售出。此君买不起,便收购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习作,买一幅画,只付百十美元。从投资的角度说,他全然不知这些学生将来能否成名,不知这些画将来有无升值空间。不过,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将这些画带回美国,他能扮演中国当代艺术的救世主角色,能充当中国学子的洋伯乐。
对不懂中国文化的普通西洋人来说,此君收藏的文物字画,的确具有视觉和心理的震撼力,能让门外汉佩服得五体投地。
中国文化能满足他的虚荣心,中国女人更能。不消说,他的女朋友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这位中国通碰到过好几位善于隐忍而工于心机的中国女人,结果被一女套牢,与其结婚,从此患了“妻管严”,郁闷受气,成为提款机和打工仔,最后只得以离婚收场。
这位中国通有三次婚姻,皆为华裔妻子,三次离婚后不欲再娶,只周旋于无数中国女人之间。因喜食中餐,他结识了一位中餐馆老板娘。此女成熟貌美,风骚迷人,擅长玩暧昧,很合他口味,只可惜是有夫之妇。中国通性急难耐,暧昧了几个来回,便直言要做性伴侣。老板娘考虑了一星期,在食色之间,还是选择了丈夫,毕竟其夫能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婚外的性游戏仅是过眼云烟。
在美国未能得手,他便转移阵地,将目光从美国的华裔女人转向中国,所获颇丰。在中国各地尽享了女人香后,他在京城钓到一位女白领,年龄小他三十岁。由于离婚三次,他几无财产,女白领便承担了他在中国的花销,不仅打开荷包为他买车,还在京郊买了房,筑起二人巢。于是,此君每年都到北京住几个月,分文不花,其女友既是性奴,又是司机,还是厨娘。
这位中国通最得意的是,二人有约在先:只求灵肉,不求婚姻。
2013年6-8月,北京-蒙特利尔
上一篇:段炼:关于绘画的小说
下一篇:段炼:俄罗斯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