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05 来源: 上海观察 作者: 上海观察
“清明假期,大部分人都会去踏青祭祖,开始我还担心没有多少人愿意来美术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是时间,感谢你们把宝贵时间花在美术馆里欣赏昆曲。”4月3日,《感悟爱与时间》当代昆曲美学分享会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昆曲王子”张军如此深情地开场。现场,可容纳11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让昆曲活在当下,不想做文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张军以一首清明节有关的诗入题,向观众介绍古诗词的声韵之美,继而引入昆曲之美。昆曲《玉簪记》中的《懒画眉》是他学的最重要的一段唱腔,张军以《懒画眉》的文本为例,一句句为观众解读,介绍昆曲的曲牌格律和声韵特色。当读到“伤秋宋玉赋西风”时,张军感慨,自己小时候并不懂这句里面藏有典故,“对传统文化有敬意和热爱的人听到这句,会拍案叫绝”。为让观众更直接感受昆曲之美,张军现场演绎了这一唱段,他还不忘提醒大家,“这是477年前的文字,相当于出土文物。”
这场在美术馆里举行的分享活动的主题为“爱和时间”,这也是做了31年昆曲演员的张军对昆曲的切身感受。“我有时在想,我站在台上‘忽悠’大家来看昆曲到底为了什么。”他举例,观众经常会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看画、看青铜器等文物,它们被灯照着,尽管看起来很美,但文物都是“死”的。“我要忽悠大家来看昆曲,是因为我不愿意做文物,被灯照着。艺术是活的,就像这段唱腔里,时间是可以被听见的,历史是可以被看见的。当我唱响这段旋律,你们能否感受到477年前的文字和音乐,和你同在一个月亮下的古人的情怀与悸动?”
因为对昆曲的热爱和对推广昆曲之美的急切,张军看什么总能联想到自己的老本行。看了最近热播的《中华诗词大会》,他想到,人们对诗词的热爱不是最近才流行的,“我们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向母语文化致敬,只要你的母语是汉语,这些音乐和诗词都是你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中华诗词大会唤起我们某种情怀,昆曲更是。昆曲是戏剧美学的集大成者,肯定会成为开启我们心灵的一把钥匙。”去巴黎演出时,同行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去购物,张军却独自搭乘地铁去奥赛博物馆看印象派油画,一晃就是一整天。“看幅画,听首歌,虽然融入了许多爱和时间,但其实是无目的的。看昆曲就是闲情雅致,从容的生活。”
期待在美术馆里表演昆曲
就在前一天晚上,张军刚刚结束了《春江花月夜》的最后一场演出,回家后又在为4月7日的上海大戏院当代昆曲周背词,一直到四五点钟入睡。“我很愿意做分享会,因为演出本身不是终端,观众愿意去买票看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让我们有信心走下去。但如果十年后对昆曲还是扶持、抢救、保护和遗产的字样的话,那这门艺术很难真正活下去。”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向张军提问。一位从湖南赶来的年轻观众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听到昆曲。“我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的宋词,很好奇昆曲是怎么把词和曲搭配起来的?”还有位小伙子好奇张军这样苛求艺术完美的同时,如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张军分享了自己当年如何从上海昆剧团“裸辞”,去做园林版《牡丹亭》的故事,言语间不乏海派清口式的幽默,逗得大家一阵大笑。“做了才知道有多难。没有麦克风,每天演出时间不同,有时还会下雨,夏天知了叫个不停,为了保证排练现场的安静,我还和种竹子的农民打了一架。”张军还记得彩排那天,自己躺在朱家角的医院,高烧40度,“我浑身发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然而,就在3天后的首演中,当灯光落下,现场250多位观众爆发如雷的掌声,“那一刻我知道,我获得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勇敢,再也没有东西能够击垮我。”
本次活动也是刘海粟美术馆系列教育活动之一,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介绍,如今,美术馆不仅局限于架上艺术,更多是功能的拓展,包括戏曲、音乐等其他门类艺术都和美术有相通之处。这也印证了活动开始前张军对记者的说法,“我非常在意这样的人群和空间,因为来到美术馆的人大都对艺术有一种亲近的愿望,这是一个很好的欣赏基础。”2012年,张军曾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表演昆曲,在一个中式园林里演了6场《牡丹亭》,引起轰动。“戏曲讲究留白,戏和画之间可以相得益彰的,也给昆曲的传播提供另一种可能,我非常期待能在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里表演昆曲艺术,这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举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