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校美育“曲高而和众”

时间:2017-04-0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学校美育工作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其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对于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各地方以及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一系列加强学校美育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美育的意义与价值也已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改进高校美育,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理念,体现美育的民族性,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

  我国传统“乐教”蕴含丰富美育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将之与现代教育相对应,“六艺”已经基本涵盖了“德智体美”四育的各个方面:“礼”和“乐”就相当于今天的德育和美育。“礼”要求人的言谈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标准;“乐”不仅指音乐,也包括诗歌等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射”和“御”是技能教育和体育,是人们在战争中以及从事日常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所需要基本的技能。“书”和“数”则是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在其中,“礼乐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从本源上说,“乐”是一种生物学属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有的符合社会规范,有的则不然。这种生物性的反应,受到社会规范,在经过“乐教”的梳理之后,就成为了“音”,即“声文谓之音”。美育就是要让人调和内心生物属性的反应,使内心的诉求“声成文”,转化为“礼乐”或社会规范,让自身的表达被社会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被主体本身所接受,即“德音谓之乐”。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乐”结合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内心情感反应符合社会规范,对外表达符合社会规范,外在举止行为也符合社会规范。只有“礼”“乐”结合的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达到内心与社会规范的协调,如果只是有“礼”,而没有“乐”,人们对行为的约束越严格,内心冲突就会越大,情感受到压抑,找不到疏通的渠道;而如果只讲究“乐”,不讲“礼”,凡事以人自身的感受为主,不顾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会使社会发生混乱。因此,这两者必须密切联系起来。

  当下,我们的美育也体现出“乐教”的理念和思想。美育的基础功能表现为塑造人的基本素养,这种素养要求受教育者可以非常平和地调控自身的内心情感。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接受规范约束的同时,会以“乐教”的形式增进内心的情感调和。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美育却长期处于薄弱的环节,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严格的外界约束之中,不断接受外部规范,学校教育重点强化知识灌输,艺术类课程明显不足。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缺乏通过美育来净化心灵、提升应对各种状况的条件。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美育显得更为重要。

  高校美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乐教”吸取丰富的养料,将美育作为温润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调和情绪,适应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这也是高校美育的本质和最终目标。

  美育要具有民族性

  中华传统的艺术感受、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都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美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美育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调和人的心理,而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一定来自于从小浸润的文化。所以,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存在于家国情怀之中,存在于民族感情之中,存在于家庭和谐之中,也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贯穿在我们的民族意识里,淋漓尽致地显现为中华民族精神。例如,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采薇图》等国画表达着坚定的信仰和民族气节;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着不畏艰辛、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京剧等传统戏曲旌彰“忠孝节义”,传承道德价值。这些内容,彰显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学校美育的宝贵财富。

  审美教育,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国的广大青年学生始终生活在西方审美价值的熏陶之下,沉浸在“舶来”的技术、艺术与生活方式之中,就会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疏离感,难以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到或发现美。因此,美育事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事关整个社会和民族“文脉”的延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美育的基础性地位,在美育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注重价值理念的培育,使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也具备优秀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当前,进一步提升学校美育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部分家长和学校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下,认为高考不考艺术和体育,就对其漠视;有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只能寄希望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再补上美育这一课。所以,高校的美育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补课”的重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重视高校美育,不仅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而言“利己利家”,而且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是“利国利民”。

  用美育为大学生打好健康底色

  美育既体现为直接可见的技能,也体现为综合性的修养,包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深层次内容,更体现为内在的精神气质,即一个人行事的色彩、格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们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要实现这一点,教育中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不能缺席。学生智力再好,体魄再强健,如果缺少用美育打好的健康底色,也很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百年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在当前,美育之重要,在于它可以安抚人的心灵,减少争斗,克服人内心的软弱、贪婪与恐惧;在于鼓励人遵守规则,与人为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高尚的、丰盈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们对美育的认知曾走入了一个误区,即把美育当做一门单独的门类和专业来对待,并没有把审美和人文素养视作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唱歌是歌唱家的事,绘画是画家的事,不少家长也认为上学就是学习文化课,只有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艺术。把美育看成艺术技能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各类学校对待美育的态度。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同被列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也规定了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但是相应的评价体系没有跟上,高考的时候不会考,导致长期以来学校对美育并不重视。

  近年来,学校美育的状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认识到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一生都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也逐渐转变观念,重视子女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二是小升初考试取消以后,小学生的压力得到了解放,孩子们天性喜欢音体美,所以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就会形成浓厚的兴趣,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就会伴随终身。

  2015年9月,《意见》的印发更是从中央层面对学校美育进行了顶层规划,给美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使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建设进入到了关键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体如何落实《意见》指导精神和措施,将是工作的重点,即要明确“具体如何去做”。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既要让学生有美育知识的获得,又能通过知识技能的习得,潜移默化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不仅重视音乐、美术等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的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的空间和机会。

  如何真正实现高校美育的功能

  目前,各地各高校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美育对学生成长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但与预期相比还有两个缺位:

  其一,是评价体系的缺位。在对学生本人的评价中,尤其是升学就业评价,美育成了最微乎其微、最末端的衡量指标,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文化课或者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书,家长社会都没有意见,但是因为美育不达标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就会有意见。同时,在学校广义的评价体系中,审美和人文素养评价向度普遍缺失,对于平时注重个人审美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学生,高校对他们的评价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其二,是美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长期缺位。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强调国家标准,要求课程开足开齐,音体美都是必修课。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校自主办学,美育不是必修课,而是学生自主选修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相对而言,对美育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高校开设美育课程的空间更广,自主权更大;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更大的难度。

  要真正实现美育的功能,从目前来看不外乎两个基本路径:一个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一个是艺术的实践。在高校,美育知识的来源包括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等课程,也包括相关的社会实践。其中,公共艺术教育是最重要的载体,其目标要既包括艺术方面知识的习得,也包括艺术技能的获得,在具体层面上,要把“教会”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

  近年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其目标就是使广大高校学生深入接触高雅艺术,使美育在高校“曲高而和众”,该活动实施十年以来,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好评。

  顾名思义,高雅艺术进校园传递的是高雅艺术,这里的高雅艺术与前文所述的“乐教”相一致,能够温润人的心灵,符合社会价值规范。高雅艺术进校园也为不同区域特别是边远地区大学生直接接触到高水平艺术院团的演出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对于从小没有受到过艺术熏陶的大学生来讲,这项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利于弥合美育资源的落差。

  现在很多高校艺术社团越来越丰富,水平越来越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加强高水平的社会艺术团体和学校艺术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两者的共同提高。高校的演出院团之间也可以加强交流,深入各地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进行演出,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同时,各高校的艺术团体也要注重挖掘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将之充实到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去。此外,高校的艺术社团发展也要注重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高雅艺术进校园只是一种形式,现在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他们不一定是以院团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志愿者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艺术服务,这部分的社会资源非常大。高校可以邀请各类艺术家走进校园,请他们向广大师生传授技能经验,对于部分高校而言,这是现阶段解决美育师资问题的有效方式。目前,教育部也正在和文化部、全国文联探讨建立志愿服务机制,让所有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和有艺术特长的人可以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美育当中,改善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的美育质量。

  (作者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