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特展 例外VS常态:什么才是好的生活?

时间:2017-04-21    来源: 界面    作者: 界面

摘要:17世纪,芭蕾舞降生在路易十四的宫廷内,这位热爱舞蹈的君王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芭蕾舞在当时并是单纯的形体艺术,反而是路易十四政治宣传的工具,《夜之皇室芭蕾》(1653)中正是在诠释“太阳王”“朕即国家”的意义。

  17世纪,芭蕾舞降生在路易十四的宫廷内,这位热爱舞蹈的君王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芭蕾舞在当时并是单纯的形体艺术,反而是路易十四政治宣传的工具,《夜之皇室芭蕾》(1653)中正是在诠释“太阳王”“朕即国家”的意义。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以“圣殿避难”的方式救下了少女艾丝美拉达,这种凌驾于法律的紧急道德行动产生于中世纪,在上世纪成为历史。然而在今天,移民政策和难民危机下,宗教社团的庇护活动再度兴起,教堂等宗教场所成为非法移民所聚集的安全地。

  •2017年代的菲律宾,无数城市的写字楼在进入深夜后依旧灯火通明。菲律宾的很多企业调整了工作时间,以便与他们服务的欧美客户能够同步交流,全球化视域下的新兴经济体似乎都在面对这种外包服务带来的激情和焦虑。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却同时呈现在了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展览上。展览收录了来自国内外23位艺术家的作品。展馆关注内容从海湾地区购物狂热到城市公共建筑;从“大都会”酒店中的全球化与现代性到难民海滩登陆、白银杀人案件带来的恐慌情绪等。

  展览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某种具有现实意义与紧迫感的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在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也与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五位策展人引入了“例外状态”(state of exception)这个政治哲学术语,这个术语原指社会既有的制度或法律在“紧急状况”下被宣布暂时无效,为另一种临时的规定所替代,譬如处于战争状态的叙利亚或者纳粹时期的集中营。

  在当今全球社会中,例外状态不断上演,甚至逐渐从危机状态变为常规状态,难民危机、内战、气候变暖、宗教问题等等。参展的艺术家们从艺术与社会的现实境况出发,试图通过艺术实践的维度去审视这种状况,以一种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强烈思考。

  策展人之一的王文菲指出了展览主题的英文部分也另有深意:“‘The New Normal’与‘例外状态’形成了一组辩证关系,或许,‘不断的改变’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尽管我们无法在眼花缭乱的现实中辨识出未来的方向。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引导观众去努力观察、悉心体会周遭的世界,尝试重新在这种‘例外的常态’中反思‘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个话题。”

  展览主题还包含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境况”,23组作品所展现的“中国境况”涵盖范围广泛,反映的内容也均不同。王文菲表示,在策展角度主要着眼点在于“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这一语境,因为当下的“中国境况”与整个世界的局势是密不可分的,谈论“中国境况”,就必然要将目光扩展至中国之外的世界。因此展览中包含了六位/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使展览格局丰富、多元的同时,也具有典型性地呈现出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系统发展的状态和样貌。

  在展览的空间设计上,每一位艺术的作品都占据单独的空间,每个作品可以从独立的视角进行呈现。同时策展人根据每件作品自身的内容,提取出其所处的时间与历史信息,依据从远古到未来的隐性时间线索将这23个组作品进行排列。置身23个展厅之间,参观者可以逐一领会艺术家们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或判断。

  另外,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甬道设计成一个“例外馆”,馆内陈列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当走进这个公共空间,观看者同时也在被观看。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挑选了其中部分展品,分享给大家。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 《意外标本间》

  艺术家通过跨学科的材料搜集与研究,搭建起了一座呈现人类与非人类媒介演变历史的标本间。无数个大小一致的框架贯穿了远古和未来,也涵盖了自然遗迹与人工制品,体现出不同物质本质上的平等,同时各式的物质又表达了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崔洁 《友谊大厦》

  《友谊大厦》中展示了一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公共建筑与雕塑,艺术家将她的观察汇聚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仙鹤”等形象与现代建筑样式的结合上。

  谢蓝天《大都会酒店1-15号》

  艺术家通过一组纸上彩色绘画作品,为观众再现了全球各地以“大都会”命名的酒店样貌。这些建筑建成的时期不一,有些属于19世纪,有些属于20世纪后半叶,设置还包括一座烂尾酒店。这些“大都会”建筑凸显了是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

  李竞雄《无题》

  这是一组长10余米、高约2.2米的绘画装置,用水冲洗出纹路的软垫架设在旧钢架上,仿佛是经历过火灾的事故现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自1980年代的白银杀人案件,作品在粗暴之中透露出一种亮丽之感,同时营造了一种事件过后的焦虑与恐慌情绪。

  梁半《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

  这是一个声音装置,艺术家录制了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及巴尔干半岛等海滩的海浪声,这些海滩有一个共同点,都是2015年后欧洲难民危机中难民登陆的海岸。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滩抹除了战争的痕迹,更无从寻找难民登岸的迹象,但当观众置身于展览现场,环绕四周的海浪声相互交杂,似乎还是透露出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陈陈陈《不杀之恩》

  艺术家浸入式空间中重现了场地装置《不杀之恩》,封闭的展厅中萦绕着真实与虚幻的碰撞与交错,令人生出一种恐惧与焦虑的情绪。艺术家注意到,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人与人的交往距离无限缩小,逐渐绷紧的人际关系也越发微妙。作品正是通过高塔之上求生的情景折射了人与人关系的临界状态,展厅内的墙面布满城市的鸟瞰全景,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麻剑锋 《X》

  艺术家通过半开放的展厅,搭建了一个“舞台”式的空间,“台上”展有硬纸板、木材等材料做成的“演员”元素。观意义。众面对“台上”各式各样的元素,会在内心自行搭建出不同的解读方式,另外看似杂乱的空间中还透露出了某种戏剧节奏与焦虑不安。

  王光旭 《无题》

  展厅内呈现了两组作品,一组名为《隐力》,是艺术家持续创作的“磁铁”系列作品之一。墙体上的铁板吸附着无数磁铁碎屑,牵制着这些磁铁的力量则无形无影。另一组作品《无题》是展厅两端的“门”,这两扇门由细密的竹签组成,一端供观众进入而无法退后,一端供观众走出展厅而无法再次进入,一种强制的潜在秩序由此显现。

  (以上图片均来自UCCA官网)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3月19日—7月9日 10:00-19:00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