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复兴 6月9日呈十年创举 刘海粟美术馆将展《自然颂歌》

时间:2017-05-31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 新民晚报

摘要:6月9日,张复兴《自然颂歌》山水画展将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展出的50余幅作品,选自画家十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百幅大型山水组画《自然颂歌》,集中展示了张复兴追求创新的艺术历程。“这是我10年转型的汇报。经历过转型的艺术家都懂,转型之难,难于上青天。”谈论到即将开展的大考,67岁的张复兴有点激动。

  6月9日,张复兴《自然颂歌》山水画展将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展出的50余幅作品,选自画家十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百幅大型山水组画《自然颂歌》,集中展示了张复兴追求创新的艺术历程。“这是我10年转型的汇报。经历过转型的艺术家都懂,转型之难,难于上青天。”谈论到即将开展的大考,67岁的张复兴有点激动。

  到了上海美术学校(上大美院前身),青年张复兴受到了应野平、乔木、孟光、林启宁、陈逸飞等著名画家的指点。青浦水乡的生活,从江南水乡里充分地吸取了养料,波澜不惊的岁月,却是他艺术人生上最有影响力的一段生活。2002年前,张复兴的艺术进度扶摇直上。 人们熟悉了水乡画家张复兴,似乎他喜欢在水乡独处,在河畔的自家门口徘徊,不断在画纸上描绘斑驳古雅的老屋横舟,看似漫不经心、不顾细节的自然诗篇,抚慰着喧嚣的心灵,白领们争相将张复兴的空濛灵动的水乡一景,请入了自家的客厅。不期而遇的生活履历,让他亲手营建起与水乡亲密无间的关联,乌瓦粉墙、身姿优美的拱桥,静谧无言的水景,对张复兴而言是信手拈来的。

  然而,他却决定了在经济收入最好的光景里,知“难”而退。他先是辞去了报社插画的美编职务,后来又破釜沉舟地别离了水乡风景,心无旁骛地埋头于他钟情的笔墨新世界里去。

  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转型,在进入创作成熟期之后,欲穷千里外的景观,不都需经历这样一段的更上一层楼的艰苦探索?张复兴说道,10年之前,这是我创作的江南水乡的市场反响最好的时候,也是我最困惑的时段之一,收入满足了我的日常,却让我在艺术上更为饥渴。“我感到了一种压抑,好像看到了自己拿画笔的手,被焊上了一层茧,脑袋在结壳。这对有艺术追求的画家,是一种煎熬。”

  转型之难,难于登天,幸好,一次在飞机上的旅程,助他上了青云。他从美国飞往加拿大的旅途中,飞机沿着落基山脉北行,阳光铺洒在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山脊之巅,中国传统中供卧游的、仰观的、云深不知处的大川大山,从天上看去,有了别样的夸张变形,这大大更换了我的眼界。我决定暂时辞别水乡,从2002年开始走入大山大川、大江大海。

  张复兴生于水乡、长于水乡,与江南水乡的天然感情,是脐带一般与生俱来的。从闭眼都能闻出滋味的悠然环境,到陌生到刺激神经的不可名状的深山幽谷,这种走出小自然,走向大自然的进化,可否更迭他的创作?

  观众可以在新的展览里收获答案——在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之中,张复兴的山水画世界更为大胆放纵,精神世界一旦开阔到可以自由翱翔,那么下笔的时代气息,诱人凝神,叫人心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通过精选的50余件作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探寻张复兴的真实生活,感受艺术家终结一生的豪情和疑惑。作品的色彩的活力和多样,从江南水乡色块与色块之间的“甜言蜜语”,走向了知难而进的转型,转型,见证了画家的非凡探索的艺术勇气。

  在他67岁之际,完成了他耗时十多年的百幅大型山水组画《自然颂歌》的创作,6月9日就将登陆刘海粟美术馆。这是张复兴长期坚持艺术创新的重大课题,是他艺术研究最为丰厚的成果,竖立起了里程碑。这些作品将张复兴眼里的大自然娓娓道来,这种鲜见的笔墨程式,鲜明有力地展现了作品的个性、原创和当代,为观众呈现了一位孜孜以求、不懈寻找绘画风景、用于开掘新自然主题的画家。

  他的山水画的这种多面、能动的表现力,描绘了变形的传统山水,能量来源于他对传统山水和外来艺术的吸收与贯通。他的作品尽管色彩饱满、形式新颖、极具张力,但仍然充满了中国画的韵味和东方情调。

  “复兴笔墨”被评论家毛时安誉为“21世纪新山水画的探索”,张复兴自己却总结自己的转型:“美术创作要伸出三枚触角,一只伸向中国传统,一只伸向西方美术、一只伸向生活,东方传统和西方美术,互为润泽,谁离开谁都不会枯萎,但是对于自然描绘的突破,不必如此讳疾忌医。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笔墨,艺术家永远走不了太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